那管你是一代文豪,朝中大官,又或只是黃州長江邊上的農夫,閑人,都無法逃避生老病死。東坡經常生病,他在信札中屢屢提到因病不能回信,不能和詩,不能會友。有些時候實在令人懷疑,他是不是在找藉口,推搪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拒絕一些自己不想見的人。可是,有的時候又真的是言之鑿鑿,詞真意切,讀了也令人同情他的病況。那就姑且聽之,姑且信之,我們來看看東坡患的究竟是甚麼病,他又用甚麼方法來調養身體。
病淺亦患,小心小心
相傳蘇軾著有《醫藥雜說》,對醫學應該有一定認識[1],至於是不是因為久病成醫的赤腳大夫,就有待專家去鑑定了。只不過蘇軾的確經常在信中「行醫」,不時為朋友提供醫療意見:「聞公(范純夫)目疾尚未平,幸勿過服涼藥」[2],「張公(張方平)壅嗽⋯⋯宜令勸固胃氣,勿服疎利藥」[3],「微疾想由不忌口所致,果爾,幸深戒之」[4]。其實這些建議並不是甚麼醫藥處方,只是讓朋友注意飲食,小心小心 。更多的時候,東坡所開的「藥方」只是提醒朋友,面對疾病時的應有態度 :「微疾雖無大患,然願公無忍之,常作猛獸毒藥血盆膿囊觀」[5],「公小疾雖平,不可忽。善言不離口,善藥不離手」[6]。畏疾忌醫可說是人之常情,所以蘇軾對朋友的嘮叨也多是勸他們好好保重身體:「唯倍萬保嗇而已,勿將作汎汎常語耳也,千萬!千萬!」[7]。若是不說,還以為他是在叮嚀兒子。
蘇軾大半生為黨爭所困擾,痔患也困擾了他大半生。這個病跟黨爭一樣,令他心煩不已:「軾舊苦痔疾,蓋二十一年矣⋯⋯百藥不效,雖知不能為甚害,然痛楚無聊兩月餘,頗亦難當」[8];「近苦痔疾,極無聊,看書筆硯之類,殆皆廢也」[9]。蘇軾的應對方法是改變日常飲食,「斷葷血鹽酪,日食淡麵一斤而已」[10]。一旦痔患發作,蘇軾便不能見客會友,因為會友少不免美酒佳肴,觥籌交錯一番,這樣便破壞了「斷葷血鹽酪」的原則了。對於東坡這種活潑怕悶的人來說,實在分不清,究竟是病痛本身,還是不能會友,令他如此苦惱?
蘇軾的信也有提及其他疾病:肚瀉,臂腫,熱毒不消等。有時候這些看似並不嚴重的疾病也可以令他「卧疾逾月」,「杜門省事」,「乏力羸薾」。有一次,蘇軾痔瘡發作,同時又患上了赤目,有好一段時間不能會客,竟然因此傳出他的死訊,引起了一塲小風波 [11]。
有關蘇軾病得最嚴重的紀錄,莫過於他臨終前寫的那幾封信。在這幾封信中蘇軾描述了自己的病狀:「虛乏不能食,口殆不能言⋯⋯」[12],「病不能動,口亦不欲言,但困臥耳」,「某食則脹,不食則羸甚」[13]。給錢濟明的信更是詳細:「某一夜發熱不可言,齒間出血如蚯蚓者無數,迨曉乃止,困憊之甚」[14]。蘇軾還記錄了他自己所處的藥方。根據後人硏究,蘇軾是診錯症,用錯藥,以致自己病情惡化,返魂無術[15]。想不到在偏遠的海南島,蘇軾未曾病倒,重回中土,卻一病不起。之前,他還有多封信跟朋友談到北歸後,將會在何處置業安居,靜度餘生 [16]。東坡有詞曰:「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17]。現實比夢境更不能預計。
養生去病,努力努力
與其生病時才吃藥醫治,倒不如健康時養生。也不知道是物以類聚,還是宋朝的時興玩意,蘇軾和他的朋友常常在信中大談養生之道,樂此不疲。蘇軾更說:「世間關身事,特有此耳,願更著鞭」[18]。不管是在朝公務繁忙時,還是被貶投閒置散時,他的書信中經常也會提到如何養生。有些只是簡短的互相砥礪,加加油,打打氣,繼續努力修煉[19];有些則煞有介事的認真硏究,分享心得[20]。
蘇軾的養生之道大至可分為對身體的保養(生理上的)和心靈的修養(心理上的)。留意,蘇軾跟李白不同,他求的是養生,不是長生。他曾明確的表示過:「生老病死,符到奉行」[21]。絕不是因貪生怕死才修煉甚麼不老神丹,長生靈藥;只求少點生病,心境平靜便好了。儘管他曾在信中提及硏製外丹,只不過對此,他頗有戒心,不是太積極。「吾藥奇甚,聊以為閑中詭異之觀,決不敢服也」;「然只可自內養丹,切不可服外物也」[22]。話雖如此,蘇軾的好奇心常常驅使他去留意一些新奇的養生之道。他曾經向朋友介紹一個以少喝水,甚至只是以水沾唇的養生方法,並給了一個似模似樣的「醫學解釋」,他好像很相信此法是可行的。現代人普遍知道,水乃是生命之源,缺之不可。幸好當時没有互聯網,不然,以蘇軾這樣級數的KOL來推廣這種錯誤的「養生方法」,後果不堪設想。
蘇軾對一個人的氣功修為是非常佩服的,這個人就是弟弟子由。他在信中說:「子由⋯⋯面色殊清潤,目光炯然。夜中行氣臍腹間,隆隆如雷聲。」 [23]。所以子由在貶所時仍可以身壯力健。反觀東坡,他被貶到南方瘴毒流行的地方時,十分擔心會受到瘴毒侵害。於是多方留意如何可以預防。「以某觀之,惟能靜心閉目,以漸習之⋯⋯使真氣雲行體中,瘴冷安能近人也」[24],「 禦瘴之術惟絕欲練氣一事 」[25]。單是練氣原來是不夠的,還要「絕欲」,「節食」,當然更要持之以恒:「 不患不得其訣及得而不曉,但患守之不堅」[26],養生修煉,必須努力努力。
在蘇軾眼中,練氣養生雖然有助身體健康,但是不及心靈的修煉重要:「養生亦無他術,獨寢無念,神氣自須」[27],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清心寡欲,若能做到無求於外的話,當面對生活中的突變時,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平生學道,專以待外物之變」;「平日學道,熟觀真妄,正為今日。但當審察本心,無為客塵幻垢所污」[28]。除了經常自勉之外,蘇軾也鼓勵朋友,人生「無不可處之道」和凡事「水到渠成,不須預慮」[29]。
憑着這種樂天知命的精神,蘇軾走過跌宕起伏的一生。蘇軾有一詞曰: 「長恨此身非我有」[30]。人與大自然所有生物一樣,都會消亡。雖然如此,也不應該隨意糟蹋這軀體,要好好善待。就是不能永遠保有,但身軀始終是心所寄之處;蘇軾另一詞曰:「此心安處是吾鄉」[31],没有了這個雖非我有的身軀,何處安心?反之,總是提着一夥經常預慮的心,就算身強力壯,身在吾鄉,也不能感到安靜。蘇軾的樂天精神真的是不可救藥。
夜讀東坡信札隨筆之四
作者:張永亮博士 旅居澳洲華人
圖片設計:華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