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靈鳯、讀書隨筆、香港史料(一)

葉靈鳯、讀書隨筆、香港史料(一)

章學誠說「六經皆史」,其實何止六經都是史料,詩辭歌賦也是重要的史料,就是散文隨筆一類的作品,也會是尋找史料的好幫手(註1)。葉靈鳯的《讀書隨筆》第三冊中,有一個《香港書錄》的部分,介紹了不少有關香港早期史料的書籍。雖然這些書籍大多是利用當時的歷史文件檔案綜合而成,卻是追蹤原始資料的一個好起點。

在這部分中(註2),葉靈鳯介紹了31部有關香港的書籍,這些書籍都是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出版的,函蓋的範圍由鴉片戰爭,香港開埠時的歷史,到香港的社會民生,自然生態也有。當然,這些書籍難免會有偏袒英方的論述,但是作為尋找相關歷史資料的參考,仍是有它們的價值。以下擇選了幾本與鴉片戰爭有關,而現在仍能借閱得到的書籍,向大家說說當中的故事。註3)

1.《復仇神號航程及作戰史》-- Narr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s of the Nemesis : from 1840 to 1843 (1844)註4)

Narrative of the

這本書出版於1844年,分為上下兩冊,合共38章。第24至26章全部是關於香港的。作者Bernard(1808-1866)曾經跟隨復仇神號參與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所以書中的記述可算是這場戰爭的第一手資料。書中還附有一幅1842繪製的香港島全圖,圖中有不少地名現在仍在使用中,只不過有不少的位置是錯誤的。

據書中資料顯示,最初英國人是想打大嶼山(當時被稱為爛頭山)的主意,但是擔心大嶼山太大了,防守困難。而它的弊處和好處與香港島不相上下,於是英國人才把目標轉向香港島。除了有關復仇神號在各地航程的紀錄之外,書中還引用了一些曾到過香港島上的航海家所撰寫的自然生態報告,是很難得的香港地理資料。

復仇神號是葉靈鳯的意譯,比起音譯「納米昔斯」更有意思。她是英國史上第一艘以蒸汽為動力的全鐵殼炮艦,專門用來在近岸作戰,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先進的武器。但她的建造者並非英國海軍,「船主」竟然是東印度公司的一個「秘密委員會」(Secret Committee)。

東印度公司於1833年失去了經營東方貿易的專利權,可能因為這個原因,才把她命名為「復仇神號」!東印度公司斥巨資來建造這艘戰艦(還有其他同級戰艦),當然是為了能夠在遠東一帶繼續壟斷海上貿易。這艘鐵甲艦因為比起其他木造戰艦吃水較淺(只有1.8米),曾經深入長江水域到達南京,在1842年封鎖長江與大運河的交會處,迫使滿清政府簽定了第一條不平定條約,開啟了日後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序幕。

 十年之後(1852),復仇神號被解體,作為廢鐵出售。

2.《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926)註5)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這一套編年錄是由Morse(1855-1934)所編輯的,在1926年出版時已有四冊,到了1929年再加入一冊補篇。這書所包括的年代,起自1635年(崇禎八年),迄於1834年(道光十四年)。若就這一時段來看,這書是不會涉及香港的。但事實上,東印度公司的專利權未被廢除以前,他們的商船曾經在香港島水域內的汲水門,青山灣一帶停泊過。

Morse更在東印度公司的檔案中,找到該公司最早有關香港的記載,是在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距離鴉片戰爭發生20多年前。該檔案的內容是有關英國派往中國的特使Amherst與當時東印度公司駐廣州分公司的大班Staunton的聯絡紀錄。兩人相約在香港水域內會面,然後再相討北上謁見嘉慶皇帝的事。Morse在另一章中更大膽推論,東印度公司的船隻可能在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就已經進入過香港水域,但對此結論葉靈鳯是抱懷疑態度的。

書中還揭示了東印度公司跟一些已經在廣州設有據點的商人之間的矛盾。其中一章說,東印度公司曾着令多艘商船停泊在香港水域內,讓船上的人自行在附近進行各進買賣。這種活動於當時來說,是違反了滿清政府為外商所訂立的規則。這種做法令到廣州分公司的人員不滿,他們向總公司提出反對,但是總公司並没有理會。

Morse (1855-1934)是在美洲的英國殖民地區出世,哈佛大學畢業之後便加入中國海關工作(當時中國海關主要為英國人控制),自此他便在中國工作了30多年。起初他是被派到上海海關工作的。就在那時起,他每天也會花時間學習中文。但他只能說和聽與工作有關的中文,並不能讀和寫。除了短暫時間的休假之外,Morse的青壯年時間都是在中國工作,他到過很多省份,其中包括新疆,廣西,他更在臺灣親眼目睹日本人的入侵。53 歲時他離開了海關統計處,正式退休,開始了他的歷史學家的身份。

Morse還有另一本編年巨製: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1918)註6)。他那些有關中國的著作受到費正清(J.K. Fairbank) 的推崇,費氏更自稱是Morse的徒弟。他非常欣賞這位老師,讚譽他雖然生活在一個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高漲的時代,他的歷史著作卻能夠持平而論,避免了沙文主義的弊病。除了對中國歷史有深入硏究之外,Morse還有另一個有關中國的「嗜好」,就是收集中國錢幣。

註1:嚴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圖考》就有不少資料是從唐詩中得來到的。

註2:葉靈鳯,《讀書隨筆》第三冊,頁62 - 149 。

註3:有些更是對外公開的電子書。

註4:以下所引書籍全部是英文著作,中文書名是葉靈鳯的翻譯。

W.D. Bernard (1844). Narrative of the voyages and services of the Nemesis, from 1840 to 1843 : and of the combined naval and military operations in China: comprising a complete account of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and remarks on the characters and habits of the Chinese. Henry Colburn Publisher. 見《讀書隨筆》3 冊,頁80,《復仇神號航程及作戰史》。香港大學圖書館有藏(對外公開電子書)。

註5:H.B. Morse (1926-1929).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Volume 1-5). Clarendon Press. 見《讀書隨筆》3 冊,頁75,《〈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裡的香港》。香港大學圖書館有藏(對外公開電子書2-5冊)。

註6:後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翻譯成中文出版。香港大學圖書館藏有這兩套書,英文版是對外公開的電子書。

作者:張永亮博士        旅居澳洲華人

葉靈鳯、讀書隨筆、香港史料系列之一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