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香港的誕生、童年和成年》-- Hong Kong: birth, adolescence and coming of age (1937)(註1)
據葉靈鳯所說Sayer的這部書是「採集別人的著作資料,加以比較考證來寫成的」。儘管不是百分百的原創著作,但「筆下卻較為輕鬆,因此讀起來也更感趣味」。(註2)
書的起首三章,很明顯是寫給那些對香港毫無認識的外國人讀的,其中也有論述到「香港」跟「Hong Kong」的關係。究竟是先有那兩個中文字的島名,還是先有英文;是英文譯自中文,還是中文譯自英文,作者特別作出了詳細的分析。葉靈鳯提醒讀者,Sayer的筆下頗帶浪漫風格,言下之意是有點誇大失實,所以對於他的論述是應該採取保留態度的。
這書的第四章至第八章敍述香港的「誕生」,餘下各章都以每一任香港總督為主線,直到第五任總督羅便臣 (註3),這就是香港的「童年」和「成年」,前後包括了香港殖民地時期的前20年。
葉靈鳯特別提到,書中的十多篇附錄是重要性的參考資料。例如附錄一,義律於1841年2月向英國報告取得了香港的文件; 還有同年5月的憲報和第一次人口統計數字。透過這些文件,可知英國人對待這個剛剛攫取到的殖民地的態度。
作者G.R. Sayer(1887-1962)在牛津大學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英國殖民地辦公室(Colonial Office) 。原本是被派去印度的,但他卻選擇了香港。1915年他更成為港督梅含理(Francis Henry May) 的私人秘書。Sayer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來因嚴重受傷不能再擔任前線工作,而他又能說廣東話、客家話和普通話,所以盟軍指派他管理中國勞工旅。戰後他返回香港,繼續他的公務員生涯。30年代他曾任香港教育署署長。正好遇上英國政府想改革香港的教育制度,但Sayer被英國政府視為一個沒有能力推行改革的人,被迫提早退休(51歲)。除了這本《香港的誕生、童年和成年》之外,Sayer也曾寫過它的續篇Hong Kong, 1862 to 1919: Years of Discretion 。在他去世多年之後(1975)才出版。Sayer還曾經翻譯過兩本中國詩歌集。
4.《香港書目,一九六五年》-- A Hong Kong bibliography, 1965 (1965)(註4)
在1965年之前,香港政府每年出版的《香港政府年鑑》都有一個附錄,列出一些有關香港的書目。1964年的書目,共收入書種達800多種。從1965年起,香港政府把這書目獨立出來,由原來編者J.M. Braga負責輯錄。Braga藉此機會把原本只有少數篇幅是有關香港的書刊刪去,又把小說一類只以香港作為故事背景的項目也剔除了,過時了的亦不收入,最後餘下400多種書刊。雖然全書只有17頁,收入的也只是英文刊物,但觸及的範圍卻不少。Braga將其分為12個項目,除了主要的政治財經之外,此書還包括香港自然生態,歷史考古的書刊(註5)。
Braga(1897-1988)是葡萄牙人,在香港出世,早年長期居住於澳門。他的父親跟何東爵士是世交,何東更資助Braga的女兒們入讀香港大學。Braga曾經搜集了大量有關歐洲人在東亞地區的歷史資料,填滿了長兩米多的大書架,朋友們都取笑他的正業是收集圖書(這點與葉靈鳯十分相似)。後來因為經濟原因,他把這批藏書以一個可觀的價錢出售給了澳洲國立圖書館 (註6)。
除了以英語寫作之外,Braga的主要著作是以葡語出版的。大都是關於歐洲人最初與東亞地區的接觸。Braga對澳門的認識不下於香港,他以葡萄牙文出版的文章大都是有關澳門的。
註1:G.R. Sayer (1937). Hong Kong 1841-1862 : birth, adolescence and coming 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見《讀書隨筆》3 冊,頁71,《香港的誕生、童年和成年》。香港大學出版社於1980年加上新的引言後再版。
註2:葉靈鳯《讀書隨筆》3 冊,頁71。
註3:這個羅便臣是Hercules George Robert Robinson(第五任香港總督)而不是William Robinson(第十一任總督)。這一章只寫到1862年,而羅便臣的任期是到1865年才完結的。
註4:J.B. Braga (ed.).(1965). A Hong Kong bibliography, Hong Kong Government Press。見《讀書隨筆》3 冊,頁62,《香港書志學》。香港大學圖書館有藏。
註5:Richard Mason 的《蘇絲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是一個例外。
註6:José Maria BRAGA (aka Jack) [1897-1998],Gwulo-Old Hong Kong: https://gwulo.com/node/59437。
作者:張永亮博士 旅居澳洲華人
葉靈鳯、讀書隨筆、香港史料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