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將第一人:孫武

千古名將第一人:孫武

孫武(前545年—前470年或前496年),字長卿,是春秋末時期的齊國人,相傳他是陳國的開國君主陳胡公的後代。孫武年輕時學習各種軍事典籍,分析黃帝作戰經驗以及名相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策略,著成作了《孫子兵法》。

 

公元前512年,當時齊國政局動盪,孫武難以一展抱負。伍子胥推薦孫武給吳王闔閭,並獻上其所著《孫子兵法》十三篇。吳王闔閭閱後大為賞識,對孫武獻上的兵法後讚嘆不已,遂親自訪山拜請孫武出仕,但卻因聽奸臣伯嚭之言「孫武只是一介平民」,吳王因此對其能力產生疑惑。

 

吳王提出的考試

吳王想了解孫武能否把兵法付諸實行,還是只是紙上談兵,便給予孫武一場「考試」——把宮中的美人訓練成女兵。

 

孫武把美人分成兩隊,由吳王的兩名寵姬擔任隊長。孫武要求美人按指令行事,但她們卻視作兒戲,哈哈大笑。他指士兵不服從指令是隊長的過錯,因此下令將兩名寵姬處斬。即便吳王親自向孫武求情,但孫武並不理會,以「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為理由堅持行刑。剩餘的美人見識到孫武的厲害後無不認真服從孫武的指令,在訓練後儼如一支軍隊。

 

孫武請吳王檢閱女兵,但吳王失去愛姬,心中不悅。孫武便親見闔閭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聽了孫武的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拜孫武為將軍。在孫武的訓練下,吳軍的戰力果然得到大大提升,這便是著名的吳宮教戰。

柏舉之戰,大敗強楚

吳軍的實力提升後,吳王闔閭便揮師西進攻楚,占領了舒地,捉到先前叛吳的兩個將軍。闔閭想乘勝攻打楚郢都,但孫武以「民勞未可,待之」為由反對,闔閭聽從其言,引兵回國。不久,伍子胥提出「疲楚誤楚」之略,輪番騷擾楚國達六年,使楚軍認為吳國只敢騷擾,不敢進攻,放鬆了警惕。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再與孫武、伍子胥等率領三萬大軍攻打楚國。吳軍急促進軍,直抵漢水東岸,楚昭王急調數十萬大軍倉卒應戰。在吳軍的不斷挑釁下,成功引誘楚軍主帥囊瓦貪功冒進,渡過漢水進攻。孫武遂把握戰機,佯裝後退,楚軍在吳軍後退時連戰數場,皆敗,楚軍士氣不斷下降,疲憊不堪。眼見楚軍陷於被動,孫武再於柏舉與楚軍決戰,楚軍潰敗,撤退時慘遭吳軍追擊,五戰五敗。楚昭王倉惶棄城而逃,吳軍攻陷楚國首都郢。最終,楚國在秦國派兵支援和吳國後方不穩下才能勉強驅逐吳軍。孫武參與柏舉之戰的策劃和指揮工作,以三萬吳軍大敗數十萬楚軍,攻滅了強楚,完成以少勝多的壯舉,一戰成名,威震中原,因此兵書《尉繚子》留下「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敢當者,誰?曰﹕武子也」。



千古名作《孫子兵法》

孫武編撰的《孫子兵法》是兵家的經典著作,後人對其評價極高。魏武帝曹操稱「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已」;唐太宗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可以說孫武可以稱得上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兵法之祖。

 

《孫子兵法》內容全面,闡述備戰、開戰、軍事管理、運用策略方面的原則,顯示孫武對戰爭的有深刻的理解。

 

《孫子兵法》帶出幾個重要的軍事觀點給後世﹕

 

一、發動一場戰爭需謹慎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戰爭是關乎國家安危,是國之大事;「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發動戰爭需要耗費國家大量資源,使百姓勞損。既然戰爭本身是損人傷己的事,孫武主張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方法取勝,以減少戰爭帶來的傷害。

 

二、戰前籌劃需完備

一支軍隊在開戰前,孫武認為應要作仔細的籌劃,方能「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所謂「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孫武主張戰前要打探敵方情報,而不是依靠迷信或隨意臆測敵情,以作完備的作戰部署。

 

三、作戰需懂靈活變通

孫武認為「兵無成勢,無恆形」,在戰場上充滿各種變數,交戰雙方也會使用各種欺詐手段迷惑對手,因此善戰者用兵要懂靈活變通。

 

兩面評價

孫武死後,仍然在軍事界別中受推崇。自唐玄宗起,孫武被列入「武廟十哲」,一直受歷朝供奉。

 

然而,亦有部分儒家學者從「重義輕利」的角度抨擊孫武的思想,對孫武作出負面評價。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在《議兵篇》批評孫武運用詭計取勝的主張,指對王者之師運用詭計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東漢班固編修《漢書》則指孫武「作為權詐以相傾覆」,批判他的功利思想造成君臣上下離心,認為他「身誅戮於前,而功滅亡於後」是該有的報應。

 

大家對孫武又有何評價呢?不妨留言一起討論。


作者:Alan Yeung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