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之名起於《易經》。據《易經》記載,古人以「六」為陰、以「九」為陽。九月初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節」。此節日始於先秦,成型於魏晉,興盛於唐宋。唐貞元五年,重陽節被列為「三令節」之一,成為正式節日。在這天,内外官員都會放假一天,朝廷也會在這天舉行節慶活動。我們亦能從唐朝的文學作品中窺得些許節日風光。
唐時的重陽節是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連九五之尊亦未能免俗,唐中宗更是其中佼佼者。我們知道他是武則天的兒子,知道他是韋后的丈夫,卻未必知道他是個熱衷於過重陽節的皇帝。他會召群臣獻詩並賦,也會登高應節、即興寫詩。這樣一看,認知裏總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是否也沾上了點人間煙火氣,好像離我們這些平民百姓更近了些?
唐中宗李顯像(圖片來源:Wikipedia)
既是那麼大的節日,朝廷亦免不得舉辦些節慶活動。中唐時朝廷便會設宴慶祝,與百官同樂,而當時小有名氣的白居易便有幸參與其中。彼時他們於曲江飲宴,有手藝精湛的厨師準備美酒佳餚,也有悠揚悅耳的樂聲,極盡歡快,令秋色像回到春天一樣美好。宴後,白居易寫下《九月九日謝恩賜曲江宴會狀》,記載當時的情景,亦讓我們得以從他的文字中描摹出重陽賜宴的輪廓。
《宴飲圖》(圖片來源:陝西歷史博物館/ 韋氏家族墓西壁)
重陽節也是文人寫作的大熱日子,單是詩便有約266首,遠超僅有約128首的中秋和約120首的元旦等節日。其中,寫得最多的詩人是「詩聖」杜甫,共18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名篇《登高》便為其中一首。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寫下這篇詩的時候已經五十六歲。經歷了流離失所的生活,加之年紀老邁,他的身體已經不怎麼好了。但重陽節這天,他仍然選擇按重陽習俗登高,即使只是白帝城外的高台。看比《登高》早些的《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子細看」,可見前些日子的杜甫還能在重陽喝上點小酒,但到了《登樓》時,卻連濁酒也喝不上。舊日的重陽節普天同慶,而當時方歷安史之亂,加上詩人自身潦倒,已無絲毫舊時過節的喜悅。重九登高的習慣尚存,詩人的心境卻已大相徑庭了。
《登高》詩意圖,王時敏繪(圖片來源:Wikipedia)
除了杜甫外,同為盛唐詩人的「詩佛」王維亦在九九重陽節寫下了一篇千古名篇。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開元四年九月初九,時年十七歲的王維提筆寫下《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描述了他背井離鄉,時值重陽佳節自己卻孤身一人,倍加思念家鄉的兄弟。遙想家鄉的兄弟彼時一如以往地登高應節,為彼此佩戴茱萸,身邊卻少了身在異鄉、未能同樂的王維。
末句的「茱萸」是一種具濃烈香氣的中藥,被認為能祛病驅邪,因而在重陽節這樣一個秋冬交替的日子,人們都會佩戴茱萸以去邪辟患。除了佩戴,茱萸亦和菊花一樣能入酒,作為重陽宴會的飲品。有趣的是,王維詩中所説的佩戴茱萸其實是戴在頭上。這是晉代才開始形成的潮流,在此之前,人們一般只是會把茱萸切碎置於香包内攜帶而已。
茱萸紅漿果(圖片來源:大紀元新聞網)
不知唐代多姿多彩的重陽節假日有沒有給予你甚麼靈感?無論如何,知史團隊都在此祝願各位讀者重陽節快樂!
作者: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