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坎特伯里遊記:大教堂內的漢字蹤跡

英國坎特伯里遊記:大教堂內的漢字蹤跡

坎特伯里(Canterbury)這座千年小城是為於英國東南部的根德郡(Kent,台譯肯德)。從火車站走到坎特伯里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只見水橋流水人家,但就無古道西風瘦馬;但遊人不斷,繁花似錦的景緻就令此地成為英國最美景點之一。坎特伯里為羅馬人征服英倫三島早期的根據地,無論是政治、經濟、宗教上都有其重要性,尤其是在宗教上,羅馬人由逼害基督教到信仰基督教之後,他們帶著基督信仰來到不列顛群島,並在坎特伯里建立主教座堂,以在英國傳教及牧養基督徒,造就此地處處充滿千年古城的氣息。

在宗教改革年代,原先為羅馬教廷所封「護教者」(Defender of The Faith)的英皇亨利八世(Henry VIII,1491-1547年,1509-1547年在位英皇),為了迎娶與他發生婚外情的女副官博林(Anne Boleyn,1501-1536),他曾經向教廷呈請批准其與皇后嘉芙蓮(Catherine,1485-1536)離婚,終不獲羅馬教廷所批准。一下子惱羞成怒的亨利八世決定斷絕與羅馬天主教的關係,國內原本奉羅馬教皇為首的英格蘭教會(Church of England),如今就改以英皇為教會之首(但在教會儀式上未有任何改變)。坎特伯里大主教克藍瑪(Thomas Cranmer,1489-1556)作為整個英國教會的牧首,決定支持英皇決定,並撰文支持宗教改革,批判天主教的獨裁專橫。此後,英國獨特的聖公會信仰隨著其帝國的擴張,而帶到了世界每一個飄揚著英國國旗的地方,這就包括了香港。

那麼,坎特伯里大教堂與香港這個遠東的小漁港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問題的答案就在一面紀念碑上。在大教堂前堂左側的小角落,並有一塊以漢文及英文刻字的「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紀念碑」,整個大教堂惟一刻有遠東語言的紀念碑。除了末任港督彭定康(Christopher Patten)為天主教徒以外,大部份殖民地總督都信仰基督新教,並受洗加入英國聖公會,這包括了第二十六任香港總督尤德爵士(Sir Edward Youde,1924-1986年,1982-1986年在任香港總督)。

尤德爵士除了與香港有緣以外,亦與中國很有關聯。尤德於十八歲時考入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學習中文,後來加入英國外交部並在國共內戰時,被派駐至中國首都南京,任英國駐華大使館的三等秘書,後來中共軍隊進攻南京,英國皇家海軍巡洋艦紫水晶號(HMS Amethyst)被共軍炮轟,並被扣留於鎮江上面。尤德在此時自告奮勇,多次用國語與共軍指揮官斡旋以拖延時間,巡洋艦水兵才有時間搶修軍艦,並在晚上趁機全速逃脫,並成功到達上海再轉抵英治香港。尤德此後亦再次為英國外交部所派駐至新中國首都北京,分別出任英國駐華代辦處一等秘書及英國駐華大使,據說「尤德」此漢譯名為新中國的總理周恩來(1893-1976)所起的。而在中國和英國就著香港前途問題開始進行外交接觸時,熟識中國事務的尤德便被委任為香港總督。

尤德爵士在任香港總督期間建樹甚豐,奠定了香港政治經濟的基礎,如曾經推出聯繫匯率制度,將港元匯率與美元掛鉤,穩定港元幣值;將香港大專教育的普及化,在任內支持城市理工學院(今香港城市大學)及演藝學院的成立,並提倡成立香港科技大學,以鞏固香港在全球科技發展中的優勢;就著香港經濟發展,他又親自帶領香港貿易代表團,訪問英國本土、日本、美國及中國,以推廣香港產品和金融服務,並推出不同監察銀行、證券市場的法例,令香港面向國際的金融體制趨於完善;在政治上又發表了《代議政制綠皮書》,推動立法局一半的議員由五百多萬香港市民選出,又主動限制港督自身的權力,廢除港督命令民選議員停職的權力。

而尤德爵士最關心的,自然是香港的前途問題。當年香港主權問題只可以為中國、英國兩國政府高層討論,香港在自身前途問題上並無角色,故尤德當年與立法局議員鍾士元(1917-2018)、鄧蓮如等人,都希望香港能夠坐上談判桌上,為自己的前途發聲。但這點被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所否決,鄧小平又指不存在「三腳凳」,只存在英國和中國的「兩腳凳」。故此,即使尤德能坐在談判桌上,但他的身份只是「英國代表團成員」,而非「香港代表」。雖然後來香港問題因為《中英聯合聲明》而一錘定音,對於中國政府而言,他們亦將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尤德爵士則繼續為了香港利益而奔走四方。

1986年12月,尤德爵士帶領香港經濟貿易代表團至北京訪問,並為香港貿發局駐北京辦事處開幕。代表團原定12月5日從北京返港,但在當天清晨,其私人秘書發現他早已在昨晚的夢鄉中逝世,尤德爵士便成為了唯一一位在任內病逝的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的遺體送回香港後,於12月9日在港督府內舉喪,靈柩運至香港聖公會(時為聖公會港澳教區)的主教座堂的聖約翰座堂進行安息禮拜,遺體後來送至歌連臣角火葬場火化,骨灰就由家人帶回英國坎特伯里大教堂的墓地安葬。因此,現今在坎特伯里大教堂看到的「香港總督尤德爵士紀念碑」,正是當年尤德爵士終於回到英倫故鄉時所立的。

現今世界各地皆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壁壘分明,但時人可有嘗試真正地站在對方立場思索,並且真正地身體力行地踐行「和而不同」、「多元一體」的價值嗎?起碼,從尤德爵士並非香港人和中國人,但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以及為了香港此地的繁榮穩定、建設等付出的努力,就奉獻了他一生的時間,以他命名的「尤德爵士紀念基金」至今亦繼續踐行尤德爵士的理念,向學生頒發各種獎學金,以鼓勵學生承傳這份為社會獻身服務的高尚情操。尤德爵士這份精神,實在值得後人所尊重。

參考資料:

  1. 香港立法局:《立法局會議過程正式紀錄》,1986年12月10日,頁359-361。
  2. 港識多史:〈【立法會】港督尤德與立法局選舉〉,2020年8月17日,載於港識多史網頁。網址:https://www.wetoasthk.com/港督尤德與立法局選舉/

。擷取於2023年8月29日。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2017年「尤德爵士紀念基金高中學生獎」得獎人。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