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詞原本只是指「香港島」,英國透過《北京條約》(1860)以及《展拓界址專條》(1898)取得九龍半島以及「新界」(New Territories)以後,現時所理解的廣義「香港」概念才在那時形成。新界一般都不被許多香港人與遊客納入「香港」的印象之中,香港理應是現代化的大都市,而不是新界鄉村那般具有傳統中國地方色彩一樣,享有著田野風光以及悠閒生活。話雖如此,新界作為香港重要的一部份,它擁有著悠久地方歷史,諸如錦田鄧氏的先祖可以追溯至宋末亂世的歷史。而影響近代新界最深的莫過於《展拓界址專條》以及後來新界各士族與英政府爆發的戰爭。
那場戰爭被不少新界人及香港人所遺忘,原因在於戰後新界士紳與英國政府都刻意不再提及這件事,因為雙方需要相互合作來各取所需。當年那場戰爭雖美其名為中華對決外夷的戰爭,但實際上卻是新界氏族誤會了英國政府即將強行徵收他們的土地。不少學者都指出,傳統中國宗族的經濟基礎是建基於他們的田產,而土地權益背後又牽涉著宗族繼承財產的傳統習俗,故此當時新界氏族對於英國佔領新界具有很大反應。現時屬於元朗區的錦田鄉便是當年發起對英治香港政府的攻擊的圍村,他們聯同上水、大埔多地的鄉村,一同組成鄉勇隊攻擊剛剛進駐大埔墟的英軍。
英國政府便從九龍及香港的軍營調派駐港英軍至新界,進行彈壓。由於新界鄉勇所用的武器,諸如火槍、土炮等等都質素差劣,比起英軍的現代武器落後許多。故此英軍很快便攻入了元朗,而當時反抗最激烈的是,便是當初發起叛亂的錦田鄉吉慶圍,鄉民以土樓雕堡守衛鄉村。英軍以猛烈火炮炮打吉慶圍鐵閘,事後更將鐵閘搬回英國倫敦作戰利品展覽,以作為大英帝國在東方勝利的一大標誌。英國在一九二零年代才應吉慶圍居民鄧伯裘所請,在蘇格蘭尋回圍村鐵門並送回吉慶圍,並由香港總督司徒拔主持交還儀式。
當年,亂事平定以後,時任港督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1840-1918年,1898-1903年在任香港總督)隨即發表公告,表示政府將保護新界居民土地權益:「凡確屬爾等自置田產,仍歸爾等自行管業。如爾等善美風俗利於民者,悉仍其舊,毋庸更改。」其後,卜力親自前往屏山鄉對新界各宗族長老闡釋清楚政府政策,重覆了以上的政策。卜力又在4月17日於位處新九龍的九龍城處發表演說,第三度重申港府政策將會保護原居民的傳統權益:
「爾欲知日後所享之待遇,可往訪九龍、香港,親睹該地華民所受之周全保護,權益所得之照顧。爾等各安正業,買賣不受拘束。祖祠及供神之廟宇,悉仍舊貫。大英君主(筆按:當時在位君主為英女皇維多利亞,Queen Victoria,1819-1901年,1837-1901年在位聯合王國女皇,1876-1901年在位印度女皇)深盼爾等永享繁榮安樂,本部堂奉英廷命令,宣佈爾等風俗習慣將受尊重,日後成立鄉村法庭,並遴選爾鄉中士紳,佐辦地方事務,奉公守法之民,可享完全自由。」
正如上面這段文字所說,卜力在事後委任在六日戰爭時的抗英領袖,加入由香港政府在新界所成立的分約鄉事委員會,部份人更是策劃火燒大埔升旗竹棚、出資挖建土炮陣地攻擊英軍的叛軍守領,但他們都獲委任鄉事委員。可見當時香港政府希望快速消除英國與新界居民的衝突,將六日戰爭這段對立的歷史快速抹去。卜力又邀請這些宗族領袖一同飲西茶、吃糕餅以及抽雪茄,這些新界士紳對於政府不計前嫌的極大氣量,紛紛表示:「吾等深知督憲大人宅心仁厚,以寬政溥被斯土,萬民無不感恩戴德。」、「督憲大人謀百姓福祉,盡心戮力,眾民咸知。於督憲大人政府治下,此大英國孤懸海外之地,必日益蕃昌,百姓各享太平康樂之福。」、「督憲大人待民公正,體恤民瘼,無偏無私,吾人莫不感佩知德。」學者指出這些曾經高舉抗英「義旗」的新界士紳,除了得到港督既往不咎,更在新制度下得到如斯器重,對港督及其政策的讚美應是出自肺腑。
以上這個典故就說明了大英帝國在其殖民地管治上手法的高明,為了有效維持殖民地穩定,樂於與曾經反抗自己的亂事領袖合作,並對地方勢力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結果就令新界維持了近百年的穩定,政府與地方的衝突也極少發生。也許,香港人和各地遊客都可以去香港的另外一個面向,感受香港的另一個面貌。
參考資料:
- Chan, Pui-To 陳沛滔, “Oriental Dragon & Lion: Royal Visits of the British Crown and the Shape of Hong Kong’s Modernity 東方龍獅:英國皇室出訪與香港現代性的塑造”, paper given at The 1st LS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Student Conference, 17-18 June 2022, London, The United Kingdom (participated virtually via Zoom).
- Hayes, James, The Great Difference: Hong Kong’s New Territories and its People, 1898-2004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 陳沛滔:〈女皇的華人臣民:二戰後新界士紳對英國皇室的態度與附和〉,論文發表於香港史學後進協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馬來亞大學聯合舉辦:2022年第二屆海洋亞洲人文學科青年學者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衝突與和平:民族主義的崛起對全球化的影響」,2022年8月27日,於香港(網上Zoom形式)。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