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景教:最早來華傳教的基督教宗派

大唐景教:最早來華傳教的基督教宗派

現今不少人論及基督教來華傳教的歷史時,都會談及起在明清時代來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諸如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龍華民(Nicholas Longobardi,1559-1654)等人,談及他們對中西文化文流的貢獻。但是,基督教在事實上早在唐代(618-690)中國時已有傳教士來華傳教。而當時來華傳教的,並非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的差會,而是東方亞述教派(Assyrian Church of the East,即是中國所稱的景教)的傳教士。

景教這支基督宗教的分支,是源自於當年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里(Nestorius,386-451)。聶斯脫里當年提出「基督二性連接說」,指出耶穌的親母瑪利亞只是生育上帝之子的載體,並非耶穌神性的來源,耶穌既有人性,亦有神性,這與羅馬西方教會尊崇聖母瑪利亞的神學教義相違背。這導致了聶斯脫里被羅馬大公會議宣布逐出教會,並被裁定為「異端」。聶斯脫里因而被流放至東方埃及、土耳其等地,但他至死堅持自己的神學主張並無違反基督信仰,並繼續其傳教事業,是為東方亞述教會的始祖,並一直拒絕承認西方羅馬天主教會對他們的異端裁決。

而唐朝作為一個胡漢混血的「混合政權」,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626-649年在位)治下的中國是名符其實地海納百川,不同國家的商人、使節紛紛來華朝貢,並學習唐代中國的典章制度、律令制度,這著名的當然有日本遣唐使,日本遣唐使在長安學習中國文化以後,便回到日本進行漢化改革,日本的京都都是仿效唐代長安的制式興建。至於西方,來自薩珊帝國的波斯基督徒阿羅本(Alopen Abraham)作為東方亞述教會的主教,他去到唐朝首都長安希望晉見唐朝皇帝,並希望得到准許在華傳教。

貞觀九年(635)時,阿羅本在唐朝宰相房玄齡(579-648)的引領下,晉見大唐皇帝李世民,並在其後獲准在長安興建大秦寺,這相當於西方的教堂,不過是以極濃重的佛教、道教建築特色興建之。唐朝的政治變化一直都影響著景教在中國的發展,如在武后(武則天,624-705年,690-705年在位武周皇帝)專政時期,由於武后崇佛教旁及道教,景教教士就將基督教教義以佛教語言呈現出來,避過被消滅的危機。諸如其禮讚頒樂《榮歸上帝頌》(Gloria in Excelsis Deo)就譯為《三威蒙度讚》,稱使徒保羅為「寶路法王」、彼得為「岑穩僧伽法王」。不過,在唐武宗(李瀍,814-846年,840-846年在位)年間,由於皇帝督信道教而敵視佛教,朝廷牽起了滅佛風潮,關閉全國佛寺並逼令和尚還俗,將自身佛教化的景教也在此時受到重大打擊,便走向了式微。

明代(1368-1644)被重新發現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就描繪了當年景教在中國傳教的景況:「太宗文皇帝(指唐太宗),光華啓運,明聖臨人,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占青雲而載真經,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至扵長安。……高宗大帝(指唐高宗李治,628-683年,649-683年在位),克恭纘祖,潤色真宗;而扵諸州各置㬌寺,仍崇阿羅夲為鎮國大法主。……玄宗至道皇帝(指唐玄宗,685-762年,712-756年在位),令寧國等五王,親臨福宇,建立壇場。法棟暫橈而更崇,道石時傾而復正。天寶初,令大將軍髙力士,送五聖寫真,寺內安置;賜絹百疋,奉慶睿圖。」

景教在會昌滅佛(840-846)後就向衰亡,但是景教一直都隱藏在中國民間,直至蒙古帝國征服中國和中亞以後,景教才重新獲得發展,後來直至羅馬天主教入華以後就再度式微了。

參考資料:

  1. 朱謙之:《中國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2. 孫尚揚、鍾鳴旦:《184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