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鼎革期間,不少漢人因為清廷的剃髮令而反抗滿清,主要原因是漢人的民族意識相當強烈,改變衣冠制度亦即有違儒家「身體髮膚受諸父母」的忠孝思想。但是滿清在此處並未有任何讓步、屈服的地方,強制執行剃髮令,將所有反對聲音全數壓下去。但同時間,滿清又採取多種懷柔政策,例如表彰南明抗清烈士為護國忠烈之勇士等等,剿撫並用底下,漢人終臣服於滿清統治之下。
但是,曾靜案反映了民間潛在仍然有強烈的反清情緒,而且士人對於南明政權、南明皇帝的去向都一清二楚,並未有因滿清的高壓政策而阻礙了其接收資訊的方法和途徑。在南漢山城之圍後,同樣被滿洲大軍壓迫著的朝鮮王朝被迫向清朝稱臣,斷絕一切對明朝的聯繫和禮儀,這對於一直對「皇明」採取事大慕華政策的朝鮮來說是非常痛苦。即使不少朝鮮使臣到訪大清國時,他們心中仍然希望滿清早日滅亡,明朝的天下能夠重見日月。這些都記錄在他們的旅行日記之內,亦稱為《燕行錄》。
朝鮮使臣閔鼎重在清初康熙年間曾經訪問大清,並與一位東方地區的明末中秀才的王公濯,交談了一席話,王氏當年有見清朝代明而立,並決心革功名、棄舉業,隱居深山而作《夢餘草》集。兩個人談及不少當時被視為「違反政治正確」的問題,包括南明抗清運動、清朝在關內的統治、南明皇帝的去向,心中希望南明消滅滿清的想法非常強烈。
由於在前往北京的路途上遇見不少飢民,閔氏就如此問王氏:「關內士民流離乞丐於關外者,相續於道。皆云世業盡沒於公家。既有天下,當慎舉措,何以白奪民田?」直接觸及滿清管治的陰暗面,令王秀才不敢回答。又問及南明大將孫可望、李定國身在何處,又是否在南方永曆帝處繼續抗清,王秀才則指南明永曆帝已遭緬國交出,被清軍處死。閔氏繼而又問緬國在何處、孫可望投降後如何。
對於清國內政,閔氏又問康熙帝親政之後,他自己覺得如何,王秀才答之「覺勝之前」。日本學者夫馬進認為,王公濯自己並不喜歡清室統治,但仍說情況比之前好是值得注意,筆者認為此句可引申至思考康熙一朝是否真的強盛,不過就本文文旨而言,閔氏為「尊明反清」者問此問題,而得到本身不喜歡清室的王氏回答如此,心境應該頗為不同。
閔氏又不厭其煩地問,現時中土忠於明室的義士會否有反清復明的機會:「所恃者兵馬,而兵馬已衰,奢侈又甚。以天下之豈無崛起奮起者乎?道聞山東有盜,的否?流賊無遺類?」王氏指二十年前,清廷已經消滅了山東匪賊;閔氏又關心明清兩代衣冠室著的問題,問:如果現時穿著明朝衣冠可否出外見人,王氏則明顯避而不答,只願答現時清朝的士人衣冠為如何。
筆者可以歸納出,閔鼎重作為朝鮮使臣,他相當關心明清變革後的清代時期發生何事,他亦認為詢問一些文化水平較高的士人是一個關心中國事情的好方法。而閔氏很明顯鍾情於與明朝有關之事物,如南明政權、明朝將領下落、清室管治如何、有無反清復明之可能等等。亦可見,王秀才身處遼東亦能對全國的局勢掌握一二。可見中韓關係在民間層面的一間面向。
參考資料:
- 夫馬進著、伍躍譯:《朝鮮燕行使與朝鮮通信使:使節視野中的中國.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 陳沛滔:〈從閔鼎重、朴趾源之燕行錄論朝鮮士人的「小中華意識」〉(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本科畢業論文,2020年。未刊出)。
- 閔鼎重:《老峰燕行記》,載於弘華文主編:《燕行錄全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0年),第二輯,第二冊,頁211-238。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