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在華傳教史歷史悠久,不少人以為只能追溯至明清時代,但在明朝所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基督教史可追溯至唐代。不同文化相遇然後產生新的文化,但在清代禮儀之爭之後,清廷就不再有以前那種海納百川的氣量了。
自從意大利籍耶穌會傳教士羅明堅、利瑪竇入華以後,天主教在華發展日益興盛,不受明清鼎革時社會政治動盪的影響。在一六六四年,耶穌會在中國已有修道院三十八所、教堂一百五十六所,天主教徒達廿五萬之眾。但在新來中國傳教的道明會、方濟會教士反對中國天主教徒祭祖、敬天等傳統中國禮儀之後,天主教傳教活動隨即被清廷開始禁止。原因是後來康熙帝、雍正帝害怕羅馬教廷會透過中國天主教徒來影響中國政局,令國家政令無法下達。
而利瑪竇早在明末時,曾經指出中國人所說的「天」、「上帝」,其實是基督宗教所說的天父耶和華,只是語言不同下的表述,實際上中國人也有信神的本質。至於祭祖、祭天、祭孔也是只緬懷先賢先哲而已,只要沒有祈求、崇拜的成份,其實是可以接受的,這就被稱為「利瑪竇規舉」。但這點被後來接任中國教會的龍華民反對,認為不應向傳統中國的迷信習俗低頭,並批評耶穌會為了傳教而對教義讓步。康熙帝聽到龍華民的論述後非常憤怒,認為洋人不懂中國文化而妄議之。為此,康熙皇帝下令詔令:
覽此告示,只可說得西洋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理。況西洋等人無一通漢書者,說言議論,令人可笑者多。今見來臣告示,竟與和尚道士異端小教相同。彼此亂言者,莫過如此。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中國道理無窮,文義深奧,非爾等西洋人所可妄論。
至於雍正皇帝,亦曾經下詔曰:「中國有中國之教,西洋有西洋之教;彼西洋之教,不必行於中國,亦如中國之教,豈能行於西洋?」自此,天主教傳教士就被中國朝廷禁止在民間傳教,他們只能在宮廷內以其他身份繼續服務,例如欽天監以及其他藝術工作等等。這項禁止基督宗教的禁令直接鴉片戰爭之後,才得以解禁。在這段期間的中國,所有有關基督宗教的事物都受到嚴密禁止,違者可被處斬,諸如《聖經》、耶穌聖像等等,因此基督新教第一名入華傳教士馬禮遜當時是冒著極大危險,在廣州秘密傳播福音,令基督教的種子再度在中國萌芽,最後遍地開花。
參考資料:
- George Minamiki, The Chinese Rites Controversy: From its Beginning to Modern Times (Chicago: Loyola University Press, 1985).
- 北平故宮博物院編:《康熙與羅馬使節關係文書影印本》(北平:北平故宮博物院,1932年)。
- 孫尚揚、鍾鳴旦著:《184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