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中華文化的朝鮮人竟然痛鬧中國人不懂中華文化?

崇尚中華文化的朝鮮人竟然痛鬧中國人不懂中華文化?

韓半島自半島三國時代(前37-935年)以及高麗王朝(918-1392)開始,便一直對中國採取「事大慕華」的政策,各方面都向中原皇朝學習,包括典章制度、衣冠制度、儒家文化等等,這被後世學者稱之為專屬於朝鮮的「事大主義」。朝鮮王朝(1392-1897)取代高麗王朝成為韓半島的統一政權以後,隨即廢除佛教作為國教,改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並一直以儒家思想為中華文化的精粹,朝鮮亦因而繼承了中華正統文化。然而,明清(1368-1644,1644-1912)鼎革時漢人卻因為滿清高壓政策而穿上滿州服裝,被一直身穿明朝衣冠的朝鮮人所鄙視。朝鮮人更認為中國人失去了中國文化,而且,中國更不再是「禮義之邦」,因為滿清政權是蠻夷政權。

清軍在入關之前,早已兩次進入韓半島擊敗朝鮮王朝,朝鮮王朝被迫臣服於滿虜鐵蹄底下。朝鮮士人閔鼎重(1628-1692)在清康熙初年,以冬至使團正使的身份出使清朝,他當時就寫下了《老峰燕行記》來記錄他來到清國沿途的所見所聞。他在這本旅行記當中對於滿清治下的中國文化猶感悲哀,感覺也許像唐君毅(1909-1978)當年避秦南下香港所感「花果飄零」一樣。閔氏在出行清國之前,先在首都漢城參拜國廟:「副使亦來同喫朝飯,而罷,拜檀君廟、箕子廟、夫子廟、箕子鞋、箕子書院。觀乙密臺、浮碧樓、牡丹峯,所謂井田,剛微蒞不可詳矣。又拜武烈祠,是報祠壬辰討倭將士之。」他所指的壬辰亦即萬曆朝鮮之役(1592-1598),當年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年,1572-1620年在位)力排眾議,決定出兵協助朝鮮抗擊日本豐臣秀吉(1537-1598)的侵韓軍隊。

閔氏渡過鴨綠江以後,看見沿途到處都是頹垣敗瓦的境象,就令他勾起大明風華:「中朝設邊站處遺墟,喬木毀牆破臼處,宛然慘目傷心。清人稱瀋陽為盛京。」面對著來到接待朝鮮使團的清國官員,他們又批評:「(清朝官員)依例接見,饋酒,各給紙草等物,郎吏庫子同席而坐,亦無拜揖之節,獨牙譯(清國譯官)自以,我俘不敢升坐,拜下席地矣。牙譯欲增賂銀之數,要索不已。譯官(筆者注:朝鮮的譯官)簞爭執,不許則發怒。」指清朝官員不僅沒有向他們行拜謝禮,更向他們諸多勒索,批評他們無禮並且沒有跟從傳統的「中華」禮制。

閔氏一等人在前往北京的途中,亦有到訪當地的孔子廟參拜,以示對中華至聖先師的尊崇。但是,他明顯發現到沿途的孔廟並沒有以傳統漢禮來祭祀孔子,而是用「胡制」,故又曰:「曾聞中國喪制大壞,今則盡化胡俗,尤不足言。而最是沿路棄棺無數,有子孫者,僅能以土塗之,有力者,則間或以磚築之,而經一潦雨,磚皆壞,亦在田間道傍,不墳不樹,耕種其上,見之慘然。見儒士稱者,用練布練麻作衰絰棄巾,其制依仿古禮,而不合者多,猶且往來之路,只見一人矣。」批評傳統中華文化在滿州人入主中國以後,大多已經花果飄零,中國人已經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傳統。此時的「中國」再非皇明中華的「中國」了。

正如以往不少文章所指出的,朝鮮人所定義的「中華」、「中國」,並非現代主權國家觀念下的「中國」,而是文化概念、種族概念定義下的「中國」。「中國」是漢文化下儒家思想主導的倫理秩序,極具種族文化主義的色彩。雖然朝鮮人本身處於中國之外,但他們認為自以為千年來接受中華文化薰陶,故此他們是「已文明化的夷狄」,比起其口中的「滿虜」,朝鮮人自然是高人一等了。

圖片來自於《皇清職貢圖》,該頁展示「朝鮮國夷官」的衣冠模樣以及介紹朝鮮國的情況。

參考資料:

  1. 夫馬進著,伍躍譯:《朝鮮燕行使與朝鮮通信使:使節視野中的中國.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 閔鼎重:《老峰燕行記》,載於弘華文主編:《燕行錄全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0年),第二輯,第二冊,頁211-238。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香港大學文學院本科畢業。現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