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提到日軍在民國三十四年(1945)向同盟國投降後,並沒有真的完全解除武裝,原因是蔣介石(1887-1975)希望利用滯華的投降日軍(中國稱為「徒手官兵」,以提高投降日軍的地位以作拉攏之用)阻止中共前往日軍區進行非法受降,因為當時的重慶國民政府才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共所建立的「民主自治政府」在中央政府眼中只是非法的叛亂政府。故此,國民政府希望利用投降的日軍來制衡中共。
國民政府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的三場會戰中兵敗如山倒,原因在於大量國軍向共軍投誠,而經濟崩潰也令民心轉向中共。為了挽救天崩地裂的局面,國府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四月,派出台灣青年李鉎源帶著蔣介石的親筆信件前往九州,請求原北支那方面軍兼駐蒙古司令根本博(1891-1966)協助國民政府對抗共軍。而由於根本博答應蔣介石出任國軍的顧問,根本博就沒有因為侵華戰爭時的身份而遭到同盟國追究。
根本博接受蔣介石請求後,隨即帶同七名原日軍軍官前往台灣,此七人為:吉川源三、吉村虎雄、岡本香徹、淺田哲、照屋林蔚、中尾一行,以及原本的李鉎源,在九洲海港乘船出發至台灣,而當時國民政府也已經撤退至剛剛光復數年的台灣省。但由於此事乃中日雙方之秘密,美國完全不知情。在渡海至台的期間,他們曾經被駐日美軍的憲兵捉住,但他們指出乃接受蔣介石請求前往台灣、協助抗共後,美軍憲兵隨出放行。蔣介石得知根本博冒著政治風險來台後,深受感到,命陞軍軍官曹士澂,給予七人家屬每月二萬日圓、下士官一萬日圓的恩酬,後來根本博任湯恩伯(1899-1954)將軍的私人顧問。
蔣介石又派出根本博到金門協助整理防務。古寧頭戰役初時,國軍高層曾經下令絕不讓共軍一兵一卒登陸在金門島灘頭上,但共軍被命令要強登金門島,結果雙方士兵的死傷率相當高。根本博在此時就建議,先讓共軍的大部登陸金門,國軍守軍在共軍後方的海灘隱匿處佈陣,並布置裝備有石油和火柴的突擊部隊在石洞之中,猶如日軍在硫磺島抗擊美軍一樣。結果,共軍在第二波登陸時就被國軍伏擊,進犯共軍的86隻船被燒,灘頭的共軍被切斷支援和孤立。根本博又建議故意打開戰場的空缺位,讓共軍結群結隊地撤退,以便集中攻擊撤退的共軍。後來,共軍被駐守金門的國軍海陸兩路圍攻,三萬三千多名登島共軍全數被殲或被俘。
至於浙江外海的舟山群島戰役爆發時,根本博分析:「毛澤東可能利用西風而用舢板攻打舟山,而要配置強大兵力防守本島是不可能。因此,必須儘早探聽解放軍的動向,向總部報告。此外,增援軍必須要有機動帆船隊才可行,可能的話可能借日本的帆船。」因此根本博命令其部下照屋林蔚,回到日本請求一位名為野崎的先生出任「海上突擊司令」出海「捕漁」,以監視共軍動靜。根本博又以15萬日圓購入33隻船,以作海上突擊隊之用。
後來美軍在海上巡邏時發現這支「海上突擊隊」的「船員」並沒有船員證,在調查期間就發現了根本博與國民政府官方的軍事關係,此事在日本曝光後,引來日本共產黨籍國會議員向首相吉田茂進行質詢,中共亦就此事大肆攻擊日本在戰後不僅沒有放棄「帝國主義」,還協助台灣的「蔣匪集團」、「國民黨反動派」對抗中共,令日本政府頗為難堪。而根本博就因而結束在台灣提供軍事顧問的服務,返回日本,後來他就因為酗酒致令健康受損,在東京鶴川病逝。
這個時期的根本博,在本質上只是蔣介石的日籍私人軍事顧問,並非現今我們所熟知的「白團」。蔣介石一向都十分重視下屬的忠誠度,日本因為蔣介石「以德報怨」政策,而令其對蔣介石相當心悅神服。而招募前日軍將領來改革國軍體制、戰力,已經大抵成為蔣介石所希望實行的軍事政策,是為「白團」成立先聲。
參考資料:
- 古屋奎二編,中央日報社譯:《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台北:中央日報社,1977年)。
- 林照真:《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台秘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
- 楊碧川:《蔣介石的影子兵團——白團物語》(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現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