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戰後「以德報怨」的政治動機

蔣介石戰後「以德報怨」的政治動機

上回講到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八年抗戰以後,決定對日本採取「以德報怨」的政策,指中國應該要發揮傳統的民族德性,要與日本軍閥為敵,而非日本人民。但在政治現實上,八年抗戰期間中國死傷軍民數字達數千萬,蔣介石若貿然不追究日本的戰爭罪行的話,將受到政府、國民黨內以及全國國民的批評,而事實上亦有人批評蔣介石不應不追究日本。故此,蔣介石採取「以德報怨」政策時背後的動機就值得深究了。

因內戰失利而撤退台灣的蔣介石,就曾經於1952年(民國四十一年)在台北的一次國民黨全國大會上,說明了七年前採取「以德報怨」的動機,而動機很大程度是因為反共、反蘇的意識形態和政局預測。雖然中共在抗戰時曾經組織游擊隊,在「敵後」偷襲日軍,但他們亦是以獨立於重慶國民政府以外的角色存在。在抗戰期間,共產黨部隊有時會拒絕中央政府的軍事命令,甚至在抗戰期間擴充勢力(中共稱之為「七二一方針」),釀成與中央政府的軍事衝突,其中一次的皖南事變就是最大型的衝突。

而亦正如上一回所說,同盟國在戰時曾經討論過在戰後分割佔領日本的方案,中國將會佔領九州、英國佔領日本的「中國地方」以及九州、美國佔領關東地區,而蘇聯則會獨佔東北地區及整個北海道。蔣介石在大會上的演講指出,他一直關注共產黨以及蘇聯政府對於中國國民政府的威脅,以他的語言來說就是「俄帝東侵」。他認為讓日本保持天皇制,可以讓其自己收拾戰爭後的殘局,而避免日本被分割佔領後會變成像東德、西德般的「亞洲彈藥庫」,亦可令具有完整領土主權的日本成為國民政府在太平洋地區防俄、防共的盟友。

蔣介石的預料是準確的,中共在1945年已經擴展至有95萬平方公里的「解放區」,並掌握近1億的人口,並擁有民兵200多萬,威脅中央政府對戰後地方的管治。因此,在戰爭結束不久,中央政府旋即派出國軍與中共軍隊搶著接收受降地區,雙方因而爆發了許多場小型的軍事衝擊。在這段時間中,「以德報怨」的政策就發揮巨大的政治及軍事作用,幫助中央政府取得不少軍事優勢,此處將在下回分解。

參考資料:

  1. 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編:《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北京:新華書店,1953年)。
  2. 朱德:《論解放區戰場;1945年4月25日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所作的抗戰軍事報告》(晉察冀地區:晉察冀日報社,1945年)。
  3.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4. 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香港大學文學院本科畢業。現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