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日關係專欄】明太祖「不征之國」國策與日本

【明代中日關係專欄】明太祖「不征之國」國策與日本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生,1368-1398年在位)自布衣起義十數載以後,成功驅逐了蒙古人出中國本部,建立起大明皇朝(1368-1644)。明代所理解的「中國」與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五族共和的「中國」不同。明代的「中國」、「中華」是只局限在漢族只內,明太祖是如此定義的。

《皇明祖訓》是明太祖時期所編纂的皇家典範,後世子孫繼承者不得違反先祖定例。而當中涉外關係部份,曾經告誡子孫不要征伐海外之國:「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日本在《祖訓》內被記載為處於「正東偏北」的島國,太祖指日本「雖朝實詐,暗通奸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日本被懷疑與當時胡惟庸意圖起兵造反的事件有關,令太祖朱元璋對日本保持懷疑態度。

明朝對日本的外交政策,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基本奠定,也就是上面提到之「不征之國」的方針。日本曾經將明朝派往日本的使臣殺害,令太祖極為不滿日本所為。無論是明太祖朱元璋,還是當時日本南朝被誤認為「日本國王」的懷良親王,他們都是在「中華國際體系」中進行互動,亦即宗主國與藩屬國的朝貢體系,只不過大家對「中華」以及現實政治的理解有不同而已。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主修中國歷史及文化。現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