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敵視佛教的本質

朝鮮王朝敵視佛教的本質

        朝鮮王朝自建立以來,除了繼續採取事大主義的慕華政策之外,更加強儒學在國內的政治、學術、社會地位,成為了國家及國民的精神思想價值觀。這種對於儒學的尊崇,就形成了朝鮮人對佛教、佛學的鄙視。

        朴趾源是朝鮮燕行使團的其中一員,他在朝鮮正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跟隨哥哥來到清國考察。他在遊歷清國東北之時,思念起明朝對朝鮮的恩典,想像起大明風華的禮治秩序是如何兼達天下。朴趾源一行朝鮮使團來到清國為乾隆皇帝祝壽之時,西藏第六世班禪喇嘛亦同時在京。當時禮部曾經詢問朝鮮使團是否會想去見一下班禪喇嘛,得到了朝鮮使團這樣的回應:「拜叩之禮,行之天子之庭,今奈何以敬天子之禮施之番僧乎?」拒絕與班禪喇嘛會面,令禮部尚書非常憤怒。

        朴趾源又在《熱河日記》中嘲笑藏傳佛教喇嘛的模樣:「其老王年方八十一歲,腰腎磬僂,皮骨黧朽,然面長如驢,身幾一丈。其少者如魁罡鍾馗圖也。西番尤獰猛醜惡,類怪獸奇鬼,怖哉!」除了嘲弄喇嘛以外,朴趾源在日記中批評清朝皇帝不倫不類,指皇天之下的聖人只有孔子一人,沒有人比起孔子更為賢明。清朝皇帝之所以尊崇藏傳佛教以及禮遇班禪喇嘛的原因,在於清朝皇帝乃是蠻夷戎狄,這樣解釋是最貼實不過的。

        很明顯地看見,來自韓半島的朝鮮使節敵視西藏佛教的背後,更是原於朝鮮人對於自身乃「小中華」的自豪及自信。這一點文化自信更引伸至清代的中韓關係,亦即朝鮮人對滿州夷狄的敵視以及中韓關係的文化本質。

參考資料:

  1. 嘉木樣.久美旺波(དཀོན་མཆོག་འཇིགས་མེད་དབང་པོ་,1728-1791)著,許得存、卓永強譯:《六世班禪洛桑巴丹益希傳》(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 年)。
  2. 朴趾源著、朱瑞平校點:《熱河日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主修中國歷史及文化,現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