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啟德濱填海計劃

一百年前的啟德濱填海計劃

「啟德」,相信是絕大部分香港人耳熟能詳的二字。昔日,我們會聯想到「啟德機場」;而今日,則會想到「港鐵啟德站」、「啟德發展計劃」。然而,要說到「啟德」二字的來源,大家都未必會想到何啟(1859-1914)和區德(1840-1920),更不會到啟德營業有限公司(The Kai Tack Land Investment Co. Ltd.)。

辛亥革命後,大批民界移居香港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民眾憂慮內地政局動盪,紛紛移居香港。香港首位華人大律師、定例局 ( 立法會前身 ) 首位華人議員伍廷芳(1842-1922)倡議在九龍灣填海,興建華人高尚住宅區。

當時從內地到港的民眾,不乏富人,所以這計劃頗得紳商認同。而負責推動這項計劃的人,就是伍廷芳妻舅何啟。1912年,何啟向一眾紳商親友提出這個計劃,並得到區德、張心湖、曹善允等士紳大力支持。(趙雨樂、鍾寶賢:《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一‧九龍城》)

九龍灣的地理優勢

事實上,九龍灣本身就是一個絕佳的住宅。從地理角度看,九龍灣屬「背山面水」之格,地處內灣,北有白鶴山、 獅子山背靠,西南又有宋王臺聖山圍繞,就是不會風水,都知道此地定是冬暖夏涼。而且,九龍灣剛好越過界限街,既不屬於1860年《北京條約》訂立的割讓範圍,也相對鄰近是時香港的經濟、政治核心,所以從政治角度看,也是極佳的地點。

啟德營業有限公司

1912年,何啟率先展開土地勘察工作。其後,1914年,何啟伙同區德,以及曹善允、周少岐、周壽臣、伍朝樞和張心湖等一批華商合組「啟德營業有限公司」,正式向港英政府提交有關建議書。「啟德」公司一名,就是從領頭的何啟、區德二人的名字得來。

可是,計劃提交了以後,港英政府起初沒有積極回應,因為當時他們曾一度考慮在九龍灣興建無線電站。後來,港英政府決定放棄了無線電站,所以在同年5月,時任港督梅幹尼告知何啟樂意研究其計劃。(趙雨樂、鍾寶賢:《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一‧九龍城》)

何啟病逝,區德掛帥

可惜天不假年,2個月後,即1914年7月何啟突然心臟病發逝世。「啟德公司」折損一帥,只好由區德繼續推行這個計劃。這裡要注意的是,關於「啟德營業有限公司」成立的時間,有說是何啟生前,有說是何啟病故後。無論如何,何啟絕對是該公司的重要舵手。

區德成為了「啟德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而曹善允則是股東兼公司代表律師,負責與政府商討發展計劃。1914年11月,曹善允去信港英政府磋商,指出該計劃的重要性:「滿清政府倒台後,中國國內局勢動盪,有必要為大批到來香港的華人提供舒適的住所,藉此可令他們定居香港,投資發展本地經濟」(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1915年12月港英政府同意,正式批准九龍灣填海建屋計劃。

作者簡介:葉德平博士,現職大學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曾主辦香港多個社區的歷史文化研究計劃。近著有《香港鳳山寺與廣澤尊王研究》、《西貢非遺傳承計劃:西貢麒麟舞》、《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和《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載於Kowloon Post龍週。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