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堂的故事——慈善

樂善堂的故事——慈善

上一期跟大家說了樂善堂的創建故事,今期就接續說說樂善堂的「贈醫施藥」慈善事業。

樂善堂於1880年,即清光緒六年創建。堂址設於九龍城打鐵街32號(今樂善道,即現時石鼓壟道遊樂場辦事處位置),是一建成古式祠堂,堂址面積五千餘方呎,另耕地一萬餘方呎。

1930年《九龍樂善堂專刊》內頁,記載清光緒庚辰年(1880年)倡辦樂善堂的官商士紳名字與職銜。置於首的是12個清廷官紳,他們的職位分別是都府、遊府、協台、鎮台、新安縣(原文只此3字)、都府、千總(2人)、釐金督辦、守府(2人)、九龍司。其後有倡辦總理十二人,而他們均只寫了商號名字,沒有人名。從這些名字之中,可以看出濃濃的清廷氣息,同時也可以看到大小商號的助力。

t1

t2

《九龍樂善堂專刊》載倡辦樂善堂的官紳和總理名單

《專刊》記述樂善堂總則第一條寫道:「本堂設立,專為賙恤九龍全屬貧病人民,及教誨失學男女兒童為宗旨,其他如施棺、施粥、施衲、施茶、及關于地方上有益善政」。

至於為什麼要選擇「九龍」作為救濟對象,除了因為樂善堂堂址位於九龍,更因為九龍在當時還沒有醫院。《專刊》的〈勸捐小引〉提及當時九龍已由「荒野之區」變為「繁盛之地」,幾乎可以比得上當年的「香港」、「油蔴地」一般繁盛,然而其時「香港則有東華醫院,以惠濟貧民」,「油蔴地亦有廣華醫院,以施醫贈藥」,惟有九龍地面沒有醫藥設施。故此,樂善堂立志「繼行善舉」,跟隨「施衣贈藥」的前規,盡力接濟,救急扶危。而樂善堂所延請之醫生,不只是中醫,也包括了內外全科西醫,以及「西法接生」的「穩婆」(助產士)。

還有一點可以特別注意,樂善堂實際救濟的對象並不單是九龍,還包括了當時較為偏僻的新界地區:「沙田九約」、「荃灣四約」、「蠔涌六約」。此「新界三約」加上九龍四約,共有「方橫數百里,山村百餘鄉,鄉民貳拾餘萬」。九龍贈醫施藥之局固然是樂善堂堂址,而「新界三約」之贈醫施藥之分局則置於:(1)「蠔涌六約之白砂灣觀音廟」、(2)「沙田九約之車公廟」、(3)「荃灣四約之荃安局」。而據《專刊》所說,坑口、西貢區或將陸續置分局。另外,在《專刊》的〈民國庚午年九龍全屬各鄉代表〉中,坑口、蠔涌、全灣、西貢、大圍、隔田等村落均派有鄉代表參與,此亦可見樂善堂當時慈善事業之廣。

guan1

專刊有關「贈醫施藥之局」

coverk

1900的九龍寨城(引自《龍城・濃情》)

作者簡介:葉德平博士,現職大學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曾主辦香港多個社區的歷史文化研究計劃。近著有《香港鳳山寺與廣澤尊王研究》、《西貢非遺傳承計劃:西貢麒麟舞》、《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和《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載於Kowloon Post龍週。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