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堂的故事——創建

樂善堂的故事——創建

昔日樂善堂位於九龍城打鐵街(今樂善道)舊址之正門,有門聯曰:「善世而不伐,博愛之謂仁」。「善世而不伐」,取自《周易・乾》有關「九二」條,意思是為善而不自我矜誇。而「博愛之謂仁」,則取自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韓愈〈原道〉的第一句:「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而無待於外之謂德」。此副門聯之意,就是表述樂善堂存仁義、行博愛而不驕矜自誇的立堂宗旨。從今期始,一連幾期,筆者將為大家講述屹立九龍城一百四十年樂善堂的歷史故事。

九龍樂善堂(簡稱樂善堂),總部設於九龍城龍崗道,是植根香港的慈善團體,以「救災紓困、贈醫施藥、興學育才、安老培幼」為宗旨,提供醫療、教育、安老和社福等服務,貢獻社會。早在十八世紀中期,九龍城寨附近的業戶便把「公秤」所得款項全數用作贈醫、施藥、助殮之用。到了清光緒六年(1880年),正式成立樂善堂。

關於樂善堂的創辦人,目前已無從確認。但可以肯定的是,樂善堂的慈善是得到九龍、新界的鄉紳賢士支持。趙雨樂、鍾寶賢《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一‧九龍城》的一篇訪問便紀錄了這件事。那是一位在二次大戰前後時期服務了樂善堂六十多年的陳祖澤先生的口述紀錄:「樂善堂1880年以前的歷史,由於年代久遠已頗難深究。據上一輩的人說湯叔明為樂善堂的創辦者,有說他是荃灣的善長,也有說他是九龍城的官員⋯⋯到光緒六年(1880年)得各界官紳支持,始正式興建樂善堂的建築物⋯⋯樂善堂的堂務遂由九龍附城、蠔涌、沙田、荃灣等四約二十三村的鄉紳共同參與,至今仍遺下這種傳統,四約各有鄉村代表參加樂善堂的活動。」

事實上,樂善堂原有的賬冊等文獻紀錄,已於日軍侵港時散失銷毀了。目前,要研究樂善堂的歷史,比較早期的文獻材料,就是1930年出版的《九龍樂善堂專刊》。這本《專刊》是從該堂陳祖澤前主席遺物中發現,後經其嗣陳端勵先生轉贈樂善堂,並且於2011年重印。而在該書之中,也簡略地說了樂善堂的創辦歷史:「本堂創自清光緒六庚辰(1880年),由當地官紳商學各界倡辦,醵資建設。」

在樂善堂正式創建之前,它已與地區有很深入的聯擊。據李會桃〈九龍城砦源流考〉,其時樂善堂鄰近寨城的九龍街墟市已十分繁盛,各國和華南大小船隻到九龍灣貿易買賣,九龍街遂成貨物集散地,一躍為新安縣境內有數之富庶地區。其實,清政府1847年,已派員駐紮九龍寨城。樂善堂在清廷和鄉紳、商民的支持下,興學、建堂、修廟,拓展社會文教事業,亦可以視為清廷官員和華人士紳與僅一街(界限街)一港(維多利亞港)之隔之英國殖民勢力的意識形態對抗。

由於篇幅所限,今日先到這裡,下期再續!

j1

樂善堂原址。建於1880年。(引自九龍樂善堂官網)

j2

九龍樂善堂專刊

作者簡介:葉德平博士,現職大學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曾主辦香港多個社區的歷史文化研究計劃。近著有《香港鳳山寺與廣澤尊王研究》、《西貢非遺傳承計劃:西貢麒麟舞》、《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和《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載於Kowloon Post龍週。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