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經常問我,為何要選讀歷史? 這問題的重點在「選」字。我在大學年代,是讀「吃香」的經濟金融學院,看的是數字,數的金錢,還盼望著「飛黃騰達」。然後,我轉讀歷史,是港大歷史中,是由商轉文的第一人。所以作為一個從「吃香燦爛」跳到「沉悶孤獨」科目,由「前途似錦」到「前途似甘」領域的「特立獨行異人」,學生的問題,我是最有發言權的。 我給他一句像詩般的答案:因為要活得豐富多采。
小朋友當然無知復無奈,我跟他說,讀一點歷史,看事物的感覺會完全不同,你會聯想到很多,可以瞬間縱橫數千年,人間有很多事情,它不是粗糙而是很細膩複雜的,是人善人惡的混合,明白了,怨恨少了,蒼涼多了,對人生的曲折,對生命的無常,是會有更多更深的體會,這是一種人性境界。 我們人要活得有文化,活得更豐富,便要儘量去觀察,去吸收前人的教訓,因為這些東西我們自己碰不到,我們不可能經歷。
下面這張照片是很好的說明,三個老頭合照的老照片。 一般人會覺得它是一張老照片;如果你有點歷史常識,你會認得中間的是末代皇帝溥儀,另外兩人呢?右面的是熊秉坤 ,左面的叫鹿鐘麟,他們是誰?兩人為何和溥儀合照呢?
1911年10月9日夜,熊秉坤打出了武昌起義第一槍,並最終導致了清王朝的覆滅。孫中山在1919年撰撰寫國慶賀詞時,提筆即謂:「今日何日?此非我革命同志熊秉坤,以一槍發難之日乎?」 熊秉坤由於首義有功,後來擢升陸軍少將,成為混成旅旅長。 鹿鐘麟就是把溥儀驅逐出宮的人。
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10月,直系將領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退出戰爭,回師北京發動政變逮捕了曹錕,致使直系軍閥大敗,吳佩孚狼狽南逃。紫禁城內的小皇帝溥儀正在坐山觀虎鬥,沒想到這次大戰跟他有什麼直接關係。可馮玉祥對於被推翻了的宣統皇帝仍在北京紫禁城內稱孤道寡,民國政府每年還給這幫封建餘孽幾百萬銀元的贍養費,早已心懷不滿,認為這是辛亥革命不徹底的表現。而今馮玉祥既然佔領了北京,便決心割除這塊毒瘤。11月5日,他派他的部將鹿鐘麟率兵進入皇宮,命令溥儀和他的眷屬以及所有的宮女、太監等等,在20分鐘內從皇宮遷出,不得延誤。 1961年,溥儀、和他的「皇族仇人」熊秉坤和「家族仇人」鹿鐘麟在中國新聞社於北京舉行的座談會上不期而遇,相逢一笑,欣然攀肩合影。 看得懂這照片,知道背後的豐富情節,嘆息百代之過客,這就是讀歷史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