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劉咸炘論史學

劉咸炘論史學

因研習道教史而讀了劉咸炘(1896-1932)的《道教徵略》,並及於他的一些文章,誠如論者所說的博學精思。劉咸炘勤於著述,深入經、史、子、集各個範疇,可惜英年早逝,兼且一生幾乎足跡不出成都,故此在當時全國學術界影響不昭。但名聲大得多的如陳寅恪、梁漱溟等,都推許他為近世四川甚有成就的學者。錢穆曾在《中國史學名著》中對學生說,若見到劉咸炘的著作,應仔細翻看。

直言之曰讀書人

由於家學淵源深厚,年僅二十歲的劉咸炘,已執教於著名的書塾——尚友書塾。後來他還與蒙文通、唐迪風(唐君毅的父親)等人共同創辦了敬業學院,又被聘為國立四川大學教授。「褒之曰清,貶之曰無能,直言之曰讀書人。」(《自題三十二歲像贊》)劉咸炘正是以讀書人自我期許,始終以讀書、著書、教書為志業。他將其著作總名為《推十書》,顯然是取自孔子所說的「推十合一為士」。就是要能探討萬事萬物的內在規律,由博返約,形成自己的一整套學問。

孔子又說過「士志於道」,這「道」是儒家所追求的仁政,在現代可以理解為社會良心。儒家認為人人皆可以通過學習而達到聖賢境界,故此雖然窮研萬事萬物,無非是以人事為目的。劉咸炘推崇中國傳統價值觀,撰文批評過胡適、周作人等新文化運動主將,因而被歸類為「保守主義」學者。只不過在五四前後的新舊文化激蕩中,他自覺到應當弘揚優秀傳統。「其實中西是地方,新舊是時代,都不是是非的標準,我自有我的眼光。」(《看雲》)劉咸炘研讀過不少譯著,廣泛借鑒了西方社會學、宗教學、哲學的理論,對傳統學術加以發揮。

歷史學是劉咸炘學術體系的核心,他說:「吾之學,其對象一言以蔽之,曰史。此學以明事理為目的,觀事理必於史」,而「橫說謂之社會科學,縱說則謂之史學,質說括說謂之人事學可也。」(《道家史觀說》)人事學類似現在所說的人文學科,劉咸炘賦予史學寬廣的內涵。廣義的史學和社會科學是對等的,一時間一空間,從而人們可以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主幹。讀書做學問,目的在求理,理是包含歷史發展的動因,而明理的途徑,在於讀史,接受歷史教育。

據回憶,劉咸炘平時沈默寡言,每當月朗風清,卻會購買酒肴在塾中和學生一邊看月,一邊討論學問,暢談暢飲直到深夜,這可看出劉咸炘為師風範。他力圖用一定的哲學綱旨,貫通天、地、人的各種事理,嘗試形成一個理論體系。因此,其史學對於現代學子來說,頗難把握。不過,同時擔當塾師和教授,使劉咸炘思考由舊學向新知的轉變中,歷史教育有何不同。雖經時代變遷,有些論點還是值得思考,以下只能就兩三點略說。

凡讀書者必有注意所在

首先,劉咸炘注重啟發學生,培養他們的自發性以及問題意識。「凡讀書者必有注意所在,此即是題」,而「能自得題,尤為善學矣。」(《尚友書塾課目》)能發現問題是學習的關鍵,故此他把教學分為授讀、講就、問難、作文命題、改文五個部分。(《教法淺論》)不僅在教學上要引導學生抓住問題,在考試出題時也要體現問題意識,不可僅僅要求死記硬背、依書直述。劉咸炘自己讀書的心得,是為學要勤於思考,多作札記以積儲資料。

其次,大學階段的歷史教育要擺脫傳統歷史教學著重朝代興亡史事的窠臼。「讀史有二法。觀事實之始末,入也。察風勢之變遷,出也。」(《治史緒論》)歷史事實是歷史教育的第一層次,應當從歷史事實中走出來,以觀察風勢之變遷,把講授歷史進程的趨勢和社會風氣作為歷史教育的重點。這裡的「風」包括「時風」(時間)和「土風」(空間)兩部分,一代有一代之風,當中也包含著不同的地域性差異。當時學界紛紛標榜科學治史,又以各式史觀為尚,如進化史觀、唯物史觀。然而,史識决不是依靠理論得來,必須經過事實的考証而出,事實亦不可孤立而論,必須置於風勢變遷之中以求把握。這才能做到既注重實証,也能系統把握全史。

最後要說,他曾經擔憂學校課程忽視經典文本,使能夠讀懂文化元典的人越來越少,「將使學術之源不在巨著鴻篇而在雜誌小報」。這樣,怎能傳承數千年的中國文化?「以言普教,吾見其降教而已。」(《語文平議》)確是讓人玩味。普及而不得其法,只能降低水準,放諸今日,可謂不幸言中。唐君毅在《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自序提及諸多師友之作品,有助民族精神之自覺,其中便包括劉咸炘之論中國社會與倫理,多少也可看到劉咸炘史學思想的旨趣所在。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祕書   鄺明威

  (本文曾於2012年10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