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香港中學校名中的歷史人物

香港中學校名中的歷史人物

香港許多中學都冠以人名,人們的第一印象便是富商捐建,答中的機率確實很高,但不能一成不變地估計校名中人便是富商。香港有些中學是以古今名人命名的,他們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聲名。本文介紹港九新界三所中學的校名所標舉的歷史人物。

港島黃竹坑有一所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陳白沙是香港中學校名中的唯一古代人物。陳白沙原名陳獻章(1428-1500),明代理學大儒,歷宣宗、英宗、代宗、憲宗、孝宗五朝,廣東新會縣(今江門市新會區)白沙里人,世稱白沙先生、白沙子,僑港新會商會在1975年創校時以陳白沙命名。陳白沙的理學上承南宋陸九淵,下開明代王陽明,是廣東唯一入祀孔廟的大儒,有嶺南一人、真儒、活孟子之譽。陳白沙在教育方面也有成就,他提出「學貴自疑」、「學貴自得」,要學生獨立思考,有現代教育色彩。此外,他有教無類,不收取學費,還為貧苦學生免費提供食宿。他與學生亦師亦友,毫無古代教師般的架子。他所寫的〈戒懶文〉最適合學生誦讀:「大舜為善雞鳴起,周公一飯凡三止,仲尼不寢終夜思,聖賢事業勤而已。昔聞鑿壁有匡衡,又聞車胤能囊螢,韓愈焚膏孫映雪,未聞懶者留其名。爾懶豈自知!待我詳言之:官懶吏曹欺,將懶士卒離,母懶兒號寒,夫懶妻啼飢,貓懶鼠不走,犬懶盜不疑。細看萬事乾坤內,只有懶字最為害。諸弟子,聽訓誨:日就月將莫懶怠。舉筆從頭寫一篇,貼向座右為警誡。」此詩以簡明的古人事蹟和語言說明聖賢的成功在於勤,天地萬事中只有懶惰最為害。讀來琅琅上口,明白曉暢。

新界葵涌有嶺南鍾榮光博士紀念中學,1978年創校。鍾榮光(1866-1942)是清末民国时期教育家,曾任廣州嶺南大學第一任華人校長。鍾榮光與孫中山先生同年並同鄉,均在1866年生於廣東香山縣,鍾僅年長孫兩月餘。兩人童年都在香港生活,並在香港受洗為基督徒。兩人是否認識?當然認識,而且還是摯友。孫中山1894年創立興中會,鍾在1896年加入,結識革命志士。革命成功後,鍾在民國元年(1912)出任廣東省教育司。1923至25年孫中山在廣州擔任陸海軍大元帥,大元帥府鄰近嶺大校園,孫鍾兩人時有接觸。孫中山和陳炯明產生衝突,鍾榮光曾嘗試調和。1929年,鍾榮光獲上海聖約翰大學頒授名譽法律博士學位。1941年鍾榮光遷居香港,次年初病逝養和醫院。當時日軍已佔領香港,一名日本軍官前往祭奠,並向鍾的學生和家人簽發「便宜相成度」(通行證),眾人才得以護送鍾之靈柩前往東華醫院義莊。沿途經過多個日軍崗位,日本憲兵驗證後均放行,還立正行禮,可見鍾榮光聲望之高。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生150週年紀念年,同樣是鍾榮光校長的150週年誕辰,因此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也舉辦紀念活動。

最後是九龍,九龍城有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1961年創校。何明華(1895-1975)是與中國大陸和香港關係極為密切的人物,他名字中的「明華」意指「光照中華」,但他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傳教士,本名是Ronald Owen Hall,人稱Bishop Hall。1922年,何明華到北京參加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大會,這是他踏足中國之始。1932年起他出任中華聖公會港粵教區會督(Bishop,今稱主教)。抗戰時期,他支持中國抗戰,擔任中國工業合作社國際委員會主席,支持中國經濟的發展。1944年,他按立全球聖公會首名女牧師李添嬡。1951年起他擔任聖公會港澳教區會督,積極推動香港的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他參與創辦崇基學院,後來成為中文大學的成員,此外透過聖公會開辦了多所中小學。最獨特的是,身為英國人,他竟積極在香港推動母語(中文)教育,只是得不到港人的支持,多以失敗告終。社會方面,他參與創辦多個社會福利機構,包括小童群益會、香港家庭福利會、香港房屋協會、聖雅各福群會等。自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他先後服務中國大陸和香港三十多年,榮神益人。他曾說:「我的生命在中國,使命也是在中國。我對中國的愛乃是對上帝捨己犧牲的回應。」不愧其名「明華」。

香港大學中史研究碩士課程同學會會員     梁勇

(本文曾於2016年11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