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民國軍人,人們或許在歷史課堂上聽聞其名其事,未必能聯想到他們與香港的關係。事實上,新界元朗有不少民國軍人的故居,有民初軍閥,也有抗日名將,分佈在錦田、屏山、洪水橋等地。
錦田是「元朗六鄉」之一,區內的逢吉鄉是民國初年舊桂系軍閥沈鴻英建立的。舊桂系軍閥盤據廣西(簡稱桂),代表人物是陸榮廷。沈鴻英一八七一年出生於廣西雒容縣(今屬鹿寨縣),曾隨陸榮廷參加討伐袁世凱的護國之役(一九一五至一六年),其後游離於北洋政府和孫中山的廣州大元帥府之間,最後被李宗仁、白崇禧領導的新桂系逐出廣西。
一九二五年,沈鴻英離開廣西流亡香港,曾居於港島半山堅道,最後在元朗錦田建立逢吉鄉,寓意「逢凶化吉」,可謂沈氏軍旅生活的寫照。沈氏逢吉鄉居所建於一九三二年,北洋政府曾給予沈氏「協威將軍陸軍上將」銜,因此主體建築稱「上將府」,左邊是「沈氏家祠」,右邊是「協威樓」(沈氏居二樓)。上將府客廳懸掛由大總統黎元洪題字的鏡扁,上書「宣威馳譽」四字,今已剝落,只有「宣」字完整,其餘字跡均不清晰。故居現為二級歷史建築,保存完好。錦田是鄉,其下的逢吉理應為村,但沈氏稱之為鄉,是希望子孫繁衍,日後分支成村。沈氏曾任元朗博愛醫院總理,後為主席,在荃灣東普陀講寺皈依佛教,受教於茂峰法師,法師亦為廣西人。沈鴻英於一九三四年十二月病逝香港。
除了舊桂系,新桂系軍人也在元朗留下足跡。元朗洪水橋丹桂村便為新桂系軍人創立,所謂「丹桂」,意即「一片丹心向桂系」。桂系人物王季文當年曾居於丹桂村十號。
屏山也是元朗六鄉之一,青山公路旁的絳華別墅是抗日名將香翰屏的故居。香翰屏一八九零年出生於廣東合浦縣(今屬廣西浦北縣),抗日戰爭時任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代總司令,以及第四路軍副總司令等職,曾參加一九三七年的淞滬會戰和次年的徐州會戰。
一九四九年,香翰屏移居香港,居於元朗屏山絳華別墅。該別墅包括兩座樓高兩層的建築,目前為屏山安老院所用,安老院招牌下顯示的地址是「新界元朗屏山絳華別墅屏山輕鐵側邊」,使人知道這裏就是絳華別墅。香氏一生縱橫沙場,卻寫得一手好字,一九六五年曾在香港舉辦「香翰屏將軍書法展覽會」,盡現儒將風範。澳門博物館藏有香氏墨寶,一幅一九七三年草書的下款是「癸丑重陽於絳華别墅枇杷晚翠之廬」,可證他確曾居於絳華别墅。一九七八年,香翰屏病逝香港。
絳華別墅馬路對面就是唐人新村,山腰有另一抗日名將故居,就是人稱虎賁將軍的余程萬。余程萬一九零二年出生於廣東台山,抗戰時期參加一九四三年的湖南常德會戰,時任五十七師師長,率部八千三百一十五人對抗日軍一一六師團三萬多人,堅守常德城十多天,最後只有八十三人成功突圍而出。次日,余氏率領援軍收復常德。余氏因曾失城被判槍決,幸得常德百姓和軍長求情而改判刑兩年,四個月會獲釋,復任軍職。
一九五零年初,余程萬移居香港,在尖沙咀和元朗均有寓所,分別供其元配和二夫人居住。元朗居所位處屏山唐人新村,時稱華苑,門牌是唐人新村二十七號,目前大部分建築均已拆卸。一九五五年八月二十七日晚,余氏乘私家車返回屏山寓所,下車後被三名蒙面匪徒挾持進屋。其鄰屋表弟發現後前往屏山警署(今屏山鄧族文物館) 報案,警察旋即前往華苑,到場後與匪徒槍戰,當場擊斃一名匪徒,另兩名逃脫,余氏不幸在槍戰中中彈喪生。抗日名將余程萬將軍身經百戰,終年馳騁於槍林彈雨中,可惜命喪於和平時期的槍下,未能像沈鴻英和香翰屏般在香港安享晚年,良可嘆也!
憑弔這些名人故居,再結合中國現代史,歷史便會活現眼前。
梁勇博士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