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初探戰前的香港家居電器

初探戰前的香港家居電器

大家有無想過香港戰前的家居電器有多少類別?筆者發現有下列電器協助港人生活:電報、電燈、電熨斗、電鐘、電風扇、電梯、電招牌、交通燈、電熱水器、電暖爐、電焗爐、電話、電水煲、電風筒、雪櫃、冷氣、收音機、唱片機、吸麈機、多士爐、傳真機、洗衣機和電鬚刨。當中電報、電梯、電招牌、交通燈和傳真機都是商用為主。本文欲介紹家居電器傳入香港,懷舊一下當年的工具,因篇幅所限,未能全部敘述。

電話和電燈在19世紀已傳入香港,相信是比較早的家居電器。當時的電話要通過接線生才可通話,到1930年才有今天的自撥電話。電燈早期以街燈為主,大部份家庭都採用油或煤氣照明,後來電力供應充足,家居才逐漸改用電燈。

電梯最初傳入香港是用於商業大廈,後來住宅樓宇越起越高,今天已成為大部份港人每天乘搭往返家的工具,有必要一提。兩千多年前已有高空升降台,是用人手或動物操作,多在户外,並且沒有防斷纜的設施。蒸汽機發明後,代替動物操作升降機,並加裝升降機井和防墮安全設施,在室內載人上落。1888年香港大酒店首次從美國購入蒸汽升降機,1889年安妥運作。十年後,皇后行首次採用電動升降機,由於升降機員不熟悉運作,曾發生嚴重事故。奥的斯(Otis) 和西門子 (Siemens) 是當時流行採用的牌子,今天仍是名牌。

香港電燈公司經理於1894年1月安裝了兩部美國電風扇於辦公室向董事示範,可惜不合時機,半年後再示範才吸引董事們。1903年愛德華英皇酒店以電動升降機和風扇為賣點吸引客人。1907年香港電燈公司已售賣吊扇。1920年威斯汀(Westinghouse)電風扇已見於先施百貨公司。其後日本三菱電風扇亦面市。

外籍人士喜愛用地氈,清潔地氈的機器於1860年代叫「掃地氈機」,以人手或燃油操控。到20世紀初,英人發明以吸力通過布料過濾器吸入空氣作為清潔塵垢和細小垃圾,叫「真空吸麈機」,其原理與今天的吸麈機相似。1910年代,比素 (Bissell) 掃地氈機和力士 (Rex) 真空吸麈機雙雙傳入香港,到1920年代,丹麥力奇 (Nilfisk) 吸麈機打入香港市場,這牌子的吸麈機今天仍吸搭引不少客人。當時賣點是吸細菌,看來今天也合用。

19世紀60年代,西方有雪櫃的出現,可保持食物衛生和冷凍飲料。1870年代,香港已設有冰廠自造冰塊,估計應設有雪櫃存放。到20世紀初,連卡佛在報章刊登雪櫃廣告,木做,每個65元。當時一般打工仔每月只有數十元收入,非一般人可享用。跟著是天祥洋行也有代理出售雪櫃。1910年代,黒角洋行(九龍有黒角山) 代理保永雪櫃(Baldwin Refrigerator) ,每個20到75元,比百多元的鋼琴平。連卡佛轉售非木雪櫃,名白霜(White Frost)雪櫃。1920年代,美國流行的冷藏箱(Kelvinator) 傳入,以二氧化流取代出意外的氯甲烷為雪種,連卡佛就代理決史圖(Crystal) 雪櫃。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ic) 將壓縮機放在雪櫃頂部的設計也在這年代傳入。1930年代,市場競爭劇烈,通用電器先推出三年免費保養期,後增至四年。威斯汀雪櫃加入推出四年免費保養期。其他牌子如捷臣、摩菲和高雅陸續在港有售。二手市場亦熱鬧,一個5.5立方呎的威斯汀雪櫃也要400元。雪櫃和一些電器也成為抽獎券禮物,很受歡迎。

19世紀70年代,全球洗衣業蓬勃,香港也不甘後人,於1880年代成立蒸氣洗衣房,從外地購入蒸氣洗衣機提供服務。當時洗衣機已是旋轉式洗衣。富有家庭的-般衣服就靠阿嬷(女傭人)用洗衣板手洗,名貴衣服就交洗衣房處理。1920年代末才見有電動洗衣機在公開拍賣,叫價300元。雖然傳入香港,但不如其他電器用品普及。

19世紀末舒適 (Schick) 取得第一個電鬚刨專利註冊,但由於太笨重,一直未能為市場接受。直到1930年代,舒適乾電鬚刨面世,受旅行和出海人士歡迎。當時先施和永安公司都有代理出售電鬚刨,每個20元。屈臣氏就代理史必高(Speeko) 和總督 (Viceroy) 電鬚刨,永安代理雷明頓 (Remington) 電鬚刨,以緊貼皮膚見稱。

家居工具從人手、機器到電動,是橫跨19和20世紀。最早接觸新電器者往往是勞動華人,特別是阿嬷,但學習新事物始終是要付出代價,漏電和不小心操作電器意外經常見報。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副會長 馬冠堯

(本文曾於2021年8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