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修身 🞝 德養

修身 🞝 德養

時移世易,經濟生活模式的轉變,社會愈向前推進,人與人關係卻日淡一日,甚至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老師與學生的關係都漸走向市場模式,講求自我利益 (self-interest),其間之情感,自易動搖。當代青少年所接受的普遍價值,主要特點是接受淺顯的相對主義價值,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其價值取向的自由,好似主觀「喜好」、「口味」般,應該得到尊重,讓他們各自選取適合的生活模式,從而衍生「自我為中心」、「自戀文化」,將自我實現視為生活的主要價值,很少承認外在道德要求和對他人的嚴肅承諾。因此,德性培育在現今社會彌足珍貴。

《論語》強調「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筆者深切感受到孔子對「德修」的重視,也是人需具備的品格修養。最近,筆者跟中六同學論及週會禮節問題,其中一位同學冷漠地說「大學教授在週會時分享艱深和沉悶,應先自我檢討,怪不得同學睡覺和分心。」,筆者頓時感到有點錯愕和惱怒,急忙進行品德教育:「約之以禮,遵循週會的禮節,廣泛尊敬他人,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質。求學先成人,後成才。不學禮,無以立。」筆者痛心部分學生不自覺地陷入「妄自尊大」的鐵籠,無視禮的德育規範,只善於推諉,有過必文,遇到問題只從他人身上找原因,不會反求自省,以提升自身的德性。

中國傳統教育本來就是一個典型的價值教育,男性有其人生規劃,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期望成為「君子」,以及強調「慎獨」的重要,是一種品格的培養和追求;女性的修身就是「德、言、容、工」。反觀,現代社會中的教育,為配合經濟市場需要,對於技術人員的需求漸大,自然科學、工商管理、醫護等學科,屬於經驗 —— 分析知識領域,可以用來控制和預測,自然地成為生產力的一部分。不但歷史成為邊緣學科,難以承傳文化,就連本來屬於人文世界的東西,也被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加以處理,從而也把他們視為是科學的一部分,如應用哲學、商業倫理學等。即使中學推動德育,也會設計問卷,量化成效,凸顯其工具價值。

面對真實性情形,個人利益至上主義和工具主義價值的強化,使得培育技術社會發展的道德資源從我們的視野中逐漸消失。人們應該何去何從?筆者認為讓人對幸福的「定義」和「態度」反璞歸真,可從教育入手。教師先撥冗傾聽內在聲音 (an inherent moral sense),靜觀自在,發掘真實性的自我,使之成為真正和完整的人,有力量去追求美好人生,以生命影響生命的行動,讓自己成為學生「重要的他者」,用愛心和身教感染他們棄惡揚善,匯聚善的力量,共同營建美好社會。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努力修養自己,以德服人,成為學生的表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禮記⬩大學》) 這反映修身的過程也是一個正心的過程,包含寬心和誠心。

先論寬心。涵養「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以達到寬心的目的。真實的生命中,我們或許面對不少逆境,只要我們鬆開執念,像吐出最後一口氣的人一樣,放下所有負擔,使眼睛變新鮮。筆者每天早上都會進行靜觀修習,首先是靜觀呼吸,簡易坐姿,雙手平放在膝上,手掌朝天,放鬆面容,閉上眼睛,進行胸式呼吸法,專注於呼吸時氣息進出鼻孔,剔除雜念,餵養心靈。然後,進行靜觀伸展,如坐姿前彎,拉長脊椎,感受到大腿和脊椎有拉伸的感覺,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態等。靜觀修習給我的專注力和清晰的眼界,心境變得自在與平和。

次論誠心。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論語🞝為政》)。孔子以「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人只要全部放下,堅持循序漸進,每天騰出一點點空間,內省反思,便能達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禮記🞝大學》) 的效果。以「內省反思」為本,正本清源涵養美德,「正念」就是要訣。「念」這個中文字由兩個部分所組成,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兩個部分加起來,就是心在此時此刻。簡言之,就是「活在當下」,不緬懷過去,不籌劃未來。

動畫電影《功夫熊貓》裡胡桂長老對熊貓阿寶的一席話,扼要點明「活在當下」的療癒力。

昨天已成歷史,

明天仍是個謎,

但今天是一份禮物,

所以說「現今」

就是「現金」。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a mystery,

But today is a gift,

And that’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認真活好今天的積極態度。或許您明天會死,轉生為蟻,被陷阱所捕。但今天您甦醒了,覺察自己的珍貴存活,這使得生命充滿感激,並讓猶豫與遲疑頓時失去了意義。帶着覺醒的心,撫心自問,現在想知道什麼,說出當下的真實感。愛您此刻所愛的一切。

平心而論,存活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現場,筆者從事國史教育,每天都要「線下」和「線上」教育雙軌並行,「穩定」似乎是奢侈品。老師需要不斷學習和應變,掌握新科技的應用知識,以應付日常。不知有多少次,需要緩慢呼吸,喚起一個單純的時刻。敞開心扉,刻意用不同角度看待尋常的情況,以正向能量克服阻力和恐懼,靜觀身心和瑜伽修習,可以為心靈進行充電活動,生命得以富足和豐盛,帶來無比的快樂,從而做到「繁而不枯,忙而不燥」,互勉之。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同學會執委

許茵茵

(本文曾於2021年12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圖片:Pixabay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