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和國旗是國家的象徵,當國際比賽運動員得獎時奏起國歌並升起國旗,最能表現不同國家的民族精神。世界上最早的國歌,一般人認為是1568年荷蘭的《威廉頌》,日本人則認為他們1565年的《君之代》屬最早的國歌,可是當中沒有曲調,僅有歌詞;網上亦流傳中國南北朝(420-589年)的鮮卑族《代歌》才是最早的國歌,它用於廟堂之上,可視作朝歌,但歌詞已散佚。世界上最長的國歌是智利,全曲超過10分鐘;最短國歌是科威特,字詞重複仍不足1分鐘;最多歌詞的國歌是希臘《自由頌》,有158節;而被廣泛使用的國歌是英國《天佑女皇》,超過20個國家採用其曲調;流傳最廣的國歌則是《國際歌》,它是前蘇聯十月革命勝利後的國歌。現時最受國民尊重的國歌,可說是泰國的國歌,在每天早上8時及下午6時,全國街上、機場等多處播放《泰國國歌》,聽者不論是泰國人或遊客均停下腳步,脫下帽子肅立,以表敬意。
中國第一面國旗:黃龍旗
中國古代有國旗嗎?中國先有國旗,還是先有國歌呢?事實上,中國歷代多以三角形旗幟或當朝顏行作標誌,以便行軍、據地或船隻辨別之用。「國旗」和「國歌」概念是由西方傳入中國,所以談到中國國旗和國歌的起源,便以正式頒布開始,分別是1862年頒布的「黃龍旗」及1911年公布的《鞏金甌》。雖然中國官方正式頒布的國旗和國歌比西方國家晚約100年,但從它們的起源及演進,猶如上演一部中國近現代史,百般耐人尋味。
中國第一面官方國旗是大清帝國的「黃龍旗」(1862年),呈三角形,後因受西方影響在1889年改為長方形,圖為五爪龍,喻意九五之尊和飛龍在天。到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採用「五色旗」(1912年),五色是紅、黃、藍、白、黑,象徵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1928年全國改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青色代表「自由、民族、光明純潔」,白色代表「平等、民權、坦白無私」,紅色代表「博愛、民生、不畏犧牲」。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1949年),四顆小星代表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巿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最大的五角星則代表中國共產黨。
中國第一首國歌《鞏金甌》
國歌方面,中國第一首官方國歌是《鞏金甌》(1911年),此前曾出現幾首半官方國歌,包括《普天樂》(1878年)、《李中堂樂》(1896年)、《頌龍旗》(本為大清帝國陸軍軍歌)(1906年),歌詞均為文言文,字詞艱澀,內容多粉飾太平。民國成立後,臨時國歌是《五旗共和歌》(1912年),歌詞偏向白話文,內容追求文明安定。接着,又恢復文言歌詞,包括《卿雲歌》(1913年)、袁世凱及中華帝國時期的《中國雄立宇宙間》(1915年),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雄立宇宙間》(1916年第二版)及《卿雲歌》(1921年第二版)。其後,國民革命軍北伐時採用暫代國歌《國民革命歌》(1926年),歌曲來自法國童謠,字詞簡明易懂,但聽來有點詼諧,故很快被淘汰。繼而採用《三民主義歌》(俗稱,193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代國歌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義勇軍進行曲》,曲詞源自1935年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內容講述日本侵略東北,義勇軍奮勇抗日。歌詞曾在1978年改寫,1982年恢復原詞,2004年列入憲法第136條,這就是今天的中國國歌。
比較中西方國歌國旗
綜觀中西方國歌,不少是在國家面臨存亡,在戰火聲中誕生的歌曲。其中,以中國的《義勇軍進行曲》和法國《馬賽曲》為例,兩首被譽為風格及旋律相似、內容相近的國歌,《馬賽曲》中的「拿起武器,公民們,排好你們的隊伍!進軍,進軍」和《義勇軍進行曲》中的「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都描繪浴血奮戰的場境。此外,《賽馬曲》的「升起了染血的軍旗! 你們可聽到鄉間殘暴士兵的吼叫?來到你們跟前殘殺你們的孩子和伴侣」和《義勇軍進行曲》的「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也有相近之處。另外,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荷蘭國歌《威廉頌》也是一首戰鬥進行曲。
至於中西方國旗,也有不少相同之處。舉例說,很多國家採用不同顏色作不同象徵,就以黃色和紅色為例,不少國家的國旗均採用此二色,例如中國、羅馬利亞、比利時等,黃色比喻國家財富或太陽光芒,比喻國家安定繁榮、前途光明;紅色象徵人民或軍人的生命和鮮血,比喻人民對國家的重要,亦喻為革命不怕犧牲、保衞國土等。綜合上述國旗國歌的故事,有助激發學生學習中史的興趣,並配合多媒體歌曲及影片導賞等,啟發他們愉快學習中史,從而了解中國近現代史。
(本文內容參考梁勇老師於6月份HKU SPACE開放日的演講,題為「中國國旗和國歌的歷史演進」。)
香港大學中史研究碩士課程同學會會員 謝惠芝博士
(本文曾於2018年7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