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性的辛亥革命
研究辛亥革命,最引人入勝莫過於往往從某個城市入手,焦點很快會移轉到另一個城市,結果令人穿州過省,更從中國走到外國,結果在不同的地域追蹤到更多珍貴的史料。譬如孫中山先生在檳城會議中獲華僑的慷慨支持而促成了1911年春廣州黃花崗一役。起義雖然失敗而導致七十二烈士殉難,卻喚醒了全國人民同情革命。同盟會乘著大勢繼而於同年10月在武昌起義,幾經奮戰,攻陷南京之後,終於成功建立中國第一個共和政體,結束二千多年帝制。孫中山先生從美國得悉消息,走訪歐洲再匆匆回國就任臨時大總統。可見辛亥革命是一場具國際性的劃時代革命。事實上出錢出力的無名英雄,遍及世界各地。
星洲三傑
難得香港孫中山紀念館邀得新加坡晚晴園共同策展「俏也不爭春–孫中山的新加坡同志」,展期到2013年4月。筆者借此機會整理先前「南洋三子:辛亥革命的另一章」的講稿,並回顧華僑在辛亥革命的貢獻。是次展覽以「星洲三傑」介紹三位關鍵人物:陳楚楠、張永福和林義順,筆者亦樂於用同樣的標題。
大概不用多加說明,大家已知道孫中山成立同盟會所起的作用。雖然組織渙散,但總算排除萬難,打出名堂,令孫中山成為領導革命的中心人物。「星洲三傑」的故事可以先從建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拉開序幕,然後讓我們追溯五年之前所發生的事情,大家便不難明白他們的貢獻。
同盟會分會(1906)
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於1906年成立,會長為陳楚楠,副會長為張永福。另一主腦人物為林義順。陳楚楠與張永福是摯友。林義順雖是張的外甥,但年齡相約,年幼父母雙亡,由外婆陳寶孃照顧,故與張永福同一屋簷下長大。除了在教會英文書院唸書外,家裡亦聘中文老師教四書五經。陳楚楠出身亦大致相同。三人一生為革命付出,患難與共。他們的生平在展覽中有詳細介紹,不在此贅述。
小桃源俱樂部時期(1901-1906)
陳楚楠、張永福和林義順如一般南洋華僑一樣,早期傾向興兵勤王,但後來保皇派的領導層令人失望,他們受到「四大寇」之一的尢列先生影響而轉投革命。提到尢列,多數人都會把焦點放在1905年成立同盟會總會前夕,尢列引領陳、張、林登船會晤途經新加坡的孫中山先生一事。其實「星洲三傑」夥拍尢列,和尢列創立的「中和堂」成員所幹的革命事業,早在1901年後已展開。當年尢列初到新加坡,只能在牛車水外圍的單邊街(現稱畢麒麟街上段)落腳,當時保皇派報紙《天南日報》大行其道,士紳傾向保皇,尢列只能靠為貧苦大眾看病為生,開設「一葉樓」中醫館,兼而宣傳革命,但卻其門如市。陳楚楠及張永福是星洲富商,設「小桃源俱樂部」與志同道合者論政。鑒於尢列所走的民眾路線收效顯著,吉隆玻、檳城、柔佛、怡保等地也紛紛設立「中和堂」,來自工農界的會員與日俱增。陳楚楠及張永福於是透過黃伯耀而認識尢列。及後「星洲三傑」便與尢列展開具影響力的革命工作,值得一記的有《蘇報》案和創辦《圖南日報》。
1903年上海發生《蘇報》案,陳楚楠用「小桃源俱樂部」名義致電滬英領事,促請援用保護國事犯條例,勿將鄒容、章炳麟由上海英租界引渡交清吏審理。又集資翻印鄒容之《革命軍》五千冊,改名《圖存篇》分送南洋各埠及閩粵各縣市廣加宣傳。由此可見,南洋華僑與內地的政治發展一直有緊密關係,對支援其他為革命出生入死的兄弟,一直有承擔。
1904年陳楚楠張永福等透過尢列物色主編,出錢創辦《圖南日報》,這是南洋首份鼓吹革命的報章,尢列以名譽總編署名吳興季子撰發刊詞。為增加宣傳,翌年新春更印發新革命宣傳字句的月份牌,廣受英、荷屬各埠華僑歡迎。孫中山在美洲欣聞南洋第一份革命報紙面世因而要求尢列引見「星洲三傑」。至1906年同盟會成立新加坡分會之時,尢列和「星洲三傑」已有不少追隨者,南洋各埠「中和堂」成員亦同時加入同盟會或為其效力。(註1)
策動起義籌募軍費及輸出死士(1906-1911)
同盟會成立後,陳楚楠、張永福繼續為革命籌募經費及辦報宣傳。二人為此幾乎傾家蕩產,但仍絕不言悔。人們常以為南洋華僑只是為革命捐獻金錢,這其實有欠公允。因為革命行列總要有敢死隊,他們多是來自南洋。除此以外,南洋也是策動起義的秘密基地,這點在歷史上時常被忽略。如果細心分析「星洲三傑」在鎮南關及河口之役所作出的善後工作,便不難看出當年同盟會如何利用新加坡作為前線作戰隊伍的後勤基地。南洋既為輸出死士之地,亦為再次行動準備軍餉之大本營。
1907至1908年同盟會在晚晴園策動了黃崗(1907年5月)、鎮南關(1907年12月)、河口(1908年4月)等武裝起義。這些行動令法屬越南政府對革命黨人不再容忍,敗兵多被解返新加坡。清廷派員交涉引渡,星洲政府雖依國際公法不作出引渡安排,但部份敗兵經常鬧事妨礙治安而仍遭星政府逮捕,尢列44歲時亦被牽連入獄。安置數百名退陣下來的民軍的重擔於是落在「星洲三傑」身上。才24歲的陳楚楠不惜用盡所有辦法,就連陳家的三間大屋,亦騰出安置敗兵。他又與張永福(36歲)和林義順(29歲)集資開闢中興石山於蔡厝港,安插退陣民軍工作,更安排各人到其他埠的工廠、礦場、農場重新找到生計。他們這番工夫穩定了軍心,令往後華僑子弟繼續甘心為革命賣命。在黃花崗烈士中,南洋華僑就佔了四成多!
總結
認識「星洲三傑」的貢獻,便能更好地掌握辛亥革命的整個面貌。大時代中多少熱血中華兒女為推翻黑暗政權,犧牲家庭甚至性命。叱風雲的歷史人物故然留下千秋佳話,但更多的無名英雄(Unsung Heroes),歷史尚欠他們一個公道的評價。所謂「無名」者,有些是壯烈犧牲的無名義士,另一些則是有名有姓的出色人物,他們只不過是隨著時間飛逝而漸被人遺忘。我們應趁歷史痕跡未完全消失之前,效法新加坡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拓展口述歷史並繼續發掘原始資料,開墾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執委 尤曾家麗
註1:有關更多資料,可參考馮自由《革命逸史》之〈尢列與新加坡《圖南日報》〉和〈中和堂小史〉。
(本文曾於2013年3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