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戊戌維新——廢「八股」的擾攘

戊戌維新——廢「八股」的擾攘

1898年6月的北京城,對於當時的許多人來說,是一個讓人心緒難安的初夏。歷經103天的改革,最終以政變結束。9月29日,英國政府提供的協助,讓康有為(1858-1927)搭乘輪船,自天津經上海抵達香港。(The China Mail ,Hong Kong, 1898.9.30, p.3.)

清光緒二十四年,歲次戊戌,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德宗(1871-1908)頒布《明定國是詔》,正式揭開推動新政的序幕:「數年以來,中外臣工講求時務,多主變法自強,……惟是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試問時局如此,國勢如此,若仍以不練之兵,有限之餉,士無實學,工無良師,強弱相形,貧富懸絕,豈真能制梃以撻堅甲利兵乎?……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聖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於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

新政主要涉及政治、軍事、教育及經濟等範疇,如:裁汰冗官、撤除綠營、廢八股,改策論、設京師大學堂、農工商總局、礦務鐵路總局等。在甄選人才方面,康有為覲見光緒皇帝時提出:「民智不開之故,皆以八股試士為之。學八股者,不讀秦漢以後之書,更不考地球各國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今群臣濟濟,然無以任事變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故臺遼之割,不割於朝廷,而割於八股,二萬萬之款,不賠於朝廷,而賠於八股;膠州、旅大、威海、廣州灣之割,不割於朝廷,而割於八股。」

把清廷衰敗的原因,歸咎於八股科舉,這不但是符合當時新知識分子的一般認識,光緒皇帝也認為,西方所學的,是有用的實學,而中國所學的,則是剛好相反。所以,按照康有為的設想,只要諭旨廢除八股,改采經制六科,就可為朝廷培養出源源不絕的新式人才。但光緒皇帝並未如康、梁等人的預期。

6月23日,光緒皇帝發布廢八股取士的上諭裡,既「著自下科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同時又表示,「其如何分場命題考試,一切詳細章程」,仍由各相關主管部門儘快制定公布。是項改革,需待三年後才正式實施。這是一道折中調和的上諭,顧全了存廢雙方之外,也似乎說明八股的爭議可以到此為止。

事實上,當傳出朝廷有意廢八股改策論的消息後,「時八股士驟失業,恨我(康有為)甚,直隸士人至欲行刺。于晦若(康友人)至,屬吾養壯士,住深室,簡出遊,以避之。」。八股在當時,已經影響了不少人的前途。

康有為的「魯莽」措施,並沒有為那些受到改革影響的人,提供妥善的保障。當大家不瞭解改革的真實情況時,自然對改革產生不滿和抵抗。但這並非是康有為等人所能做到的,因為康有為既缺乏實際的行政經驗,也忽視當時整體政局的現實,不要說是頑固派,縱使是改革派,也都接受不了。所以,原本可以「適可而止」的改革,最終惟有退回到當初的起點。

假如在實施「廢八股」的政策前做到,「充分預案、實施時循序漸進、實施後評估回饋,充分考慮社會承受度、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真正把好事辦好。」。自然就可以避免日後因為廢科舉興學堂所帶來的社會變動,把傳統平民「學而優則士」向上流的渠道關閉,造成家境貧富的決定性增強,以及資源日益集中在城市,農村逐漸衰敗的局面。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課程同學會執委                        周正偉博士 

(本文曾於2018年1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