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活得自在

活得自在

當世界紛紛擾擾,烏克蘭局勢、新型冠狀病毒變種和全球自然災害等,影響所及,本地經濟仍然疲弱,據政府報告「考慮到上半年經濟表現遜於預期,以及環球經濟前景急劇惡化,2022年實質本地生產總值增長預測向下修訂至-0.5%至0.5%。」加之,移民潮、人口老化,而適齡學童又持續減少,中小學將面臨「減班」傾向等隱憂。在這種負能量充斥的氣氛下,一不小心就會患上「情緒感冒」,陷入惶恐和不安的失衡狀態,此時先賢哲理或許能照顧我們的「情緒感冒」,好好呼吸,穩定自己的心神,體悟「活得自在」的樂趣。既不受過去榮耀的羈絆,更不受未來的綑綁,活在當下的一刻,悠然自得。

莊子(約公元前369 –前286年),名周,宋國人,戰國時的道家代表人物,與老子合稱「老莊」。他著有《莊子》,全書分為三十三篇,載有「莊周夢蝶」、「鼓盆而歌」等典故,膾炙人口。他生於封建解體、王命不行、禮崩樂壞、戰亂頻仍和天下無道的時代,百家爭鳴,眾聲喧譁,追名逐利,人又如何自處養生呢?莊子的無為之道或許給我們一點點啟示: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天下》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莊子‧養生主》

人如果能安於時勢,順應自然變化,四季有時,生死有命,心如止水般平穩,那麼喜怒哀樂,種種情緒執着就如風般,穿透我們的身體,通過呼氣排出體外,就無法入侵內心。

生活猶於走鋼索,人如果只執着於把角色做好,就易陷入想不停、坐不住和睡不好的困境。

筆者從事中國歷史教學逾十年,身兼多職,如班主任、科組主任、科任老師、中史學會統籌、其他行政事務,以及帶領學生參與校外考察和比賽等等。為了每天演活所屬角色,拼命地去做,不容許「不知道」、「不夠好」,一切都要盡在掌握中。當下班回家,就仿如一件家具,失去人的生命力,疲憊不堪。誠然人很害怕「不知道」,因為會感到莫名的迷茫和失去安全感,故需要「什麼都知道」,哪怕知道了不一定等於明白。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努力避免「不知道」,故學生努力讀書,工作後努力進修,在這些努力背後有多少來自對「不知道」的恐懼呢?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養生主》

要知人生的智慧,往往並不是建築於知識累積的基礎之上。倘若盲目追求無涯的知識,越走越遠,充實的只是知識系統,而誠非智慧本身。

當你生活忙到喘不過氣來,倒楣的事接踵而來,面對生命悲慘的時候,學富五車未必幫到您處理情緒問題。反而,處理不舒服的感覺,正念是一種自我療癒的膏藥,正念就是持續練習深入體驗生活的每一刻,能帶給我們生活的幸福感。比方說正念行走,行走時,全神貫注,心無罣礙,將步伐和呼吸同在,吸氣時提起腳,向前踏步,呼氣時先放下腳跟,然後腳掌和腳趾,感受腳底觸碰地面的感覺。行走這個動作,讓筆者感受到自己「存活着」,感恩有充份力氣帶領自己行走。只要每一次專注帶回呼吸和步伐,光是如此,就能撫平內在的風暴。

放下種種執念,好好呼吸調息,獨對內在,培養內在的祥和。當我們能夠清晰的觀看,就會心生出理解、慈悲和寬恕。瑜伽修習,讓筆者學會於能力範圍內,放下對結果的期望,盡力而為之。恰如大自然界的所有物種,不執着於事情的結果,卻繼續生存。因為活着就是為了活着,期望世界充滿愛和包容,互勉之。

(後記:筆者已完成200小時哈達瑜伽導師培訓、barre導師培訓及輪瑜伽導師培訓課程)

(本文曾於2022年11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