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從《神鵰俠侶》的尹志平說起……

從《神鵰俠侶》的尹志平說起……

近日在圖書館偶然翻閱到一本有關金庸小說的論文集,收錄的第一篇文章是柳存仁教授的〈《脫卜赤顏》‧全真教和《射鵰英雄傳》〉。此文前半部論述《蒙古秘史》的流傳問題和金庸如何巧妙地利用其中的資料。我近年研習道教史,對文章的後半部更感興趣,因為柳教授討論了歷史上的全真教祖王重陽和全真七子是否懂武功,以及《射鵰英雄傳》裏全真教各人對宋、金和蒙古三個政權的態度。

回想中學時代,我也曾沉迷於金庸所構築的武俠世界,不禁對其小說的近况大感興趣,遂於互聯網上搜尋相關訊息。除了大量翻拍改編自金庸小說的電視劇外,網上討論得最多的是金庸在2000年代相繼修改其作品的得失。《神鵰俠侶》的改動無疑較受注目,譬如添加了楊過與小龍女在古墓中日久生情的生活細節,但我想提出的是「尹志平」這個角色的改動。

小說中和歷史上的尹志平

作為無法克制對小龍女情慾的全真教道士,在前版《神鵰俠侶》中為尹志平,他與趙志敬爭奪全真教掌教一位時,也因此事而屢被要脅。到了新版,此角卻變了甄志丙,金庸在第六回的注中,說明尹志平真有其人,為得道高人,將其寫得品行不堪,有損先賢形象,遂改名以示純屬虛構。其實,從年齡、性格以至對宋和蒙古政權的態度等各方面,前版對尹志平的描述多多少少都是虛構。歷史上的尹志平在少年時,已銳志出家修道,先後師事全真七子中的馬鈺、劉處玄、郝大通等人,後為丘處機弟子,曾隨其師西行往大雪山見成吉思汗。他的作品有《葆光集》和《清和真人北游語錄》,大多是提倡忍讓謙恭、苦己利人、行善遠惡、積行累功的宗教話語。尹志平繼丘處機而為第六任掌教,其時全真教最為鼎盛,但他不慕榮利,十一年後辭任,並隱居修煉。可能是為了「補過」,金庸還是保留了尹志平這個人物,只是說他在丘處機的弟子之中,潛心內丹煉氣之道,無意爭雄鬥長。

尹志平這個歷史人物,蒙「不白之冤」幾十年,終於得以「沉冤得雪」。可是,曾有評論者認為尹志平的「惡行」已深入民心,總是不太習慣甄志丙這個「代罪羔羊」。又提出質疑,郝大通亦是真有其人,他誤殺孫婆婆的情節,同樣有損先賢形象,是否也要一併改動?以此類推,在《射鵰》和《神鵰》中,何只有關全真教的情節真中有假,不少歷史細節也可以斟酌。

歷史真實與審美態度

金庸說他一向尊崇朱光潛的「距離說」,即是要撇開知識性的觀點來讀小說,純以審美性的眼光去欣賞文學,否則趣味就會大減。所以,忽必烈的真正性格究竟怎樣,楊過能否在襄陽城下飛石擲死蒙古大汗蒙哥,在小說中不必討論,正如《西漢通俗演義序》所說:「若謂字字句句與史盡合,則此書又不必作矣。」當然,在另外的歷史性文章中,也可以持批判的態度來讀,然而已不是審美的態度了。但是,金庸自己似乎也不能貫徹其審美態度,前版對尹志平內心掙扎的描寫是成功的,新版就不得不對此角一分為二。

對歷史事件和人物重新塑造的大原則,《新列國志敍》說得很是簡明:「雖敷演不無增添,形容不無潤色,而大要不敢盡違其實。」余秋雨也提出過類似的意見,大約是著名歷史事件的大致情節不能虛構;歷史上實際存在的重要人物的基本面貌不能虛構,當他們成為主角時更應慎重;歷史的順序不能顛倒,特定的時代面目、歷史氣氛、社會環境須力求真實等等。問題是面對不同類型的小說,大家把持的標準也不一樣。對待經典著作如《三國演義》、《桃花扇》,審視的尺度終究是不同於武俠小說,即使是大師級的金庸和梁羽生。將此思辨擴展至其他形式的文藝創作,情况更為複雜。就說先幾年甚為流行的「戲說歷史」電視劇,諸如《戲說乾隆》、《風流才子紀曉嵐》、《宰相劉羅鍋》等,其情節之天馬行空,就惹來「歷史真實與娛樂性」的爭辯。

我既不是文藝創作人,也不是專業歷史研究者,所以對以上的問題也不能提出甚麽實在的見解。話得說回來,有一點歷史知識,的確可以增加閱讀小說的樂趣。讀過論述朱元璋與明教的文章,再看《倚天屠龍記》,很是「過癮」。還是柳存仁教授說得好,作好的小說和寫好的散文,甚至於和寫學術研究的論文一樣,要緊的是知道取和捨。搜集材科一定要充分,但是搜集來的東西不一定要全留著,在小說中用得不適合的,還不如去掉它更加完美。

鄺明威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秘書

(本文曾於2008年12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圖片:《神鵰俠侶》(2014版)劇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