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宋人如何打擊政敵?——以慶曆年間言官對呂夷簡的攻擊為中心

宋人如何打擊政敵?——以慶曆年間言官對呂夷簡的攻擊為中心

過往立法會選舉,各候選人為求增添勝算,均對其政敵作不同程度的攻擊。他們打擊政敵的手法層出不窮,除了針對其政見和過往政績外,亦會抨擊對手在私生活上的不妥善之處,希望選民在辨清「真相」後能作英明選擇。政治人物互相攻伐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而在黨爭頻仍的宋代,士大夫對政敵口誅筆伐更是司空見慣,今僅圍繞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諫官對宰相呂夷簡(979-1044)的攻擊略作討論。

呂夷簡字坦夫,壽州人,於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中進士,其後在天聖七年(1029)獲宋仁宗任命為宰相。在他主政的晚年,宋廷面對著不同程度的內憂和外患。在內政方面,大臣宋祁(998-1061)在上仁宗皇帝的奏疏中提到「州縣之地不廣於前,而陛下官五倍於舊」,指出大量的冗官、冗兵和冗費導致宋廷內部財用匱乏。另一困憂宋廷的是境內盜賊蠭起,根據當時大臣歐陽修(1007-1072)的描述,「今盜賊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天下禍患,豈可不憂!」 在外交方面,自党項首領李元昊(1003-1048)於景祐五年(1038)脫離宋朝自立為帝,建立西夏政權後,宋與西夏在此後數年間爆發了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等大規模戰役,但大都戰敗告終。而北方的遼國有見宋廷內外交困,亦借機迫使宋廷增加每年對遼輸出的金帛。

有見及此,宋仁宗決意進行改革,儘管仁宗於慶曆三年(1043)三月罷免呂夷簡宰相的職事,但仍容許呂與中書、樞密院同議軍國大事。 然而仁宗對呂夷簡仍「寵遇不衰」,諫官蔡襄(1012-1067)為免仁宗回心轉意,重新起用呂夷簡,遂於慶曆三年四月上〈乞罷呂夷簡商量軍國事奏〉一疏,當中具體列舉了呂夷簡為相期間的七大過錯:

首先,呂夷簡自執政以來數次貶謫言官,以致臺諫官員「或謫千里,或抑數年,或緣私恨」。這些舉措被蔡襄視為「假託人主威權,以逐忠賢,以洩己怒」,使天下之人不敢再向皇帝提出忠言直諫,這歸咎於呂當政時「絶忠讜之嘉謨,成本朝之闕政」。

再者,呂夷簡「爲性不臧,欲人附己」的取向助長了士大夫阿諛奉承的風氣,其過錯在於「廢廉恥之節,成奔競之風」。

第三,呂廣施恩惠以吸納羽翼,「使天下之人迷大公之論,有朋黨之議」。

其次,呂並未有盡「進賢退不肖」的職責,以致「冗官甚多,曾不裁損。奇材異績,不聞奬拔」。由於賞罰並不分明,遂「使天下貪廉混淆,善惡無別」。

此外,呂未有行「富國恤民」之事。由於天下州縣均需承擔宋廷與西夏作戰的經費,以致「內則帑藏空虛,外則民力殫竭,嗟怨嗷嗷,聞於道路」,而「興材利,寬民力」這一理想逐漸變得遙不可及。

第六,呂夷簡亦需為宋廷對西夏作戰失利後所蒙受的土地和軍民損失負責,因為呂未能制定「懷忠誅逆」的方略,遂「使生靈肝血塗染砂磧,父子夫婦存歿冤痛」。

最後,遼國乘宋軍對西夏戰敗「妄請關南之地,歲增金帛僅二十萬,而猶勒兵壓境,堅求納字,凌脅中國」,亦是由於呂未能「暢國威,制鄰敵」。

在列舉呂夷簡任相期間的七大過失後,蔡襄總結「夷簡出入中書且二十年,不爲陛下興利除害,茍且姑息,以致事事隳壞如此。」 呂夷簡或許有見此前施政未獲認同,遂於同月「請罷豫軍國大事」,並獲得仁宗批准。

儘管呂夷簡在名義上已被罷免參預軍政的大權,但他仍試圖通過向仁宗呈上密奏而左右朝政。對此另一諫官歐陽修在其〈論止絶呂夷簡暗入文字劄子〉中提出抗議,當中繼續抨擊呂夷簡任相期間的不當之處:「夷簡身爲大臣,久在相位,尚不能爲陛下外平四夷,内安百姓,致得二虜交構,中國憂危,兵民疲勞,上下困乏,賢愚失序,賞罰不中,凡百紀綱,幾至大壞。」 類似的批評亦見於歐陽修的另一劄子:「以夷簡爲陛下宰相,而致四夷外侵,百姓內困,賢愚失序,紀綱大隳,二十四年間壞了天下。」  此後不久,呂夷簡即上表請老,並獲授太尉致仕。 在呂夷簡退出政治舞台後,仁宗重用范仲淹(989-1052)等新興士大夫推行慶曆新政,試圖改變當時內外交侵的困境。

蔡襄和歐陽修對呂夷簡的攻擊,當中固然不乏片面之詞或誇張失實之處,但當政者若能從政敵的攻擊中吸取養份,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反思自身,從而糾正過往施政的缺失,亦未嘗不是「亡羊補牢,未為晚也。」若然自覺力有不逮,或自知不為眾議所容,則如呂夷簡般及早退位讓賢亦不失為上策。假使當政者非但未能從善如流,還戀棧權勢,公然與民為敵,或許真的需要勞動朝廷頒下聖旨才能遏止其政治野心。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執委        朱銘堅博士

圖片: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本文曾於2016年10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