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神探狄仁傑的塑造者——高羅佩

神探狄仁傑的塑造者——高羅佩

近年來,電影、電視劇以至綱絡小説中,常有狄仁傑的身影,大多以文武雙全、屢破奇案的神探形象出現。那可是文藝創作,在史籍裏,他從深受百姓愛戴的地方父母官,做到武則天時期最受倚重的宰相之一,獻謀安邦定國,並曾勸說武氏把政權歸還李唐。將賢臣狄仁傑塑造為中國的福爾摩斯,最早出自荷蘭人高羅佩(Robert Hans vanGulik,1910-1967)的生花妙筆。

多才多藝的漢學家

高羅佩自幼酷愛東方文化,雖然正職為外交官,在漢學的不同領域皆有突出成就。重要作品,有北宋《米芾硯史》譯注,考查中國古硯文化;《琴道》和《嵇康及其琴賦》,探討中國古琴思想;南宋《棠陰比事》譯注,這是本刑事訴訟、斷案的故事滙編;《書畫鑒賞滙編》,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書畫文物的鑒賞;《長臂猿考》和《馬頭明王古今諸説考》,探索中國古代文獻及圖像中的猿、馬意象;《悉曇》,講梵文在中國及日本的傳播歷史。最為人熟知的,應是考察中國古代性文化的《秘戲圖考》與《中國古代房內考》,兩書的盜版和譯本很早就廣為流傳。陳之邁、陳珏、施曄等學者,對高羅佩的生平和學術貢獻,多有評述。

作為職業外交官,高羅佩輾轉亞洲多國任職,1943年往重慶上任,並與齊魯大學畢業的名媛水世芳結婚,妻子對他的漢學研究給予大力支持。重慶是抗日戰爭的大後方,使高羅佩有充分的機會在公務之餘,與眾多社會名流、文人墨客交往,如于右任、馮玉祥、郭沫若、傅抱石、徐悲鴻、李約瑟等,切磋詩詞、繪畫、書法、古琴之藝,追求古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水世芳眼中的丈夫,終生痴迷中國文化:「他不是外國人!從我們認識直到他臨終,他沒有一天斷過練字;他最愛吃元盅臘腸、喜歡四川菜。他實在是個中國人。」

清代公案小説流行,狄仁傑也如同包拯一般,成了《武則天四大奇案》的主角。高羅佩偶讀之下趣味盎然,1949年將小説節選英譯。隨後,用英語陸續創作了一系列狄公(Judge Dee)小説,包括16個中篇和8個短篇,引起巨大反響,被譯為多種語文。

從「青天」變成「神探」

史書只是略略提到狄仁傑在類似司法審判機關的大理寺供職時,曾經高效率地秉公辦理一大批積壓已久的案件。兼且,他屢屢避過奸佞酷吏的誣陷,在後世的筆記小説,不乏有關其足智多謀的故事。這些都是創作的素材,但高羅佩摒棄中國傳統小説常見的托夢、鬼魂顯靈等橋段,代之以西方偵探小說的懸疑推理、刑事偵訊和犯罪心理學,讓狄仁傑從平反冤案的「青天」,變成抽絲剝繭的「神探」。

高羅佩傾心中國古代文化,小説創作難免融匯自己的研究心得,諸如文物、刑律、民俗各方面。在《迷宮案》、《玉珠串》、《朝雲觀》等小説中,他還多角度地展現道教文化。在《玉珠串》裏,狄仁傑三遇一個雲遊四海的老道士葫蘆先生,説出葫蘆之妙在于「空」,所以為人「將那榮華富貴看做浮雲一般,也是仗了一個空字。目空心大,方可榮辱兩忘。」高羅佩始終推崇老莊道家清虚卑弱的境界。

1946年在北京逗留期間,高羅佩數次訪問白雲觀,認為觀主安世霖是一位優秀的學者和古琴彈奏者。他後來聽說,安世霖放縱自己,沉溺肉欲,被白雲觀的道眾燒死,得到靈感而創作《朝雲觀》。故事的引子是一年前死於朝雲觀的三位年輕女子,隨著狄公的活動,將朝雲觀的内部,向讀者鋪展開來,而朝雲觀的空間布局、殿堂陳設,大致依據白雲觀而設計。小説又提及《清靜經》這一部提倡澄心去欲的經典,反襯那些貪淫狡獪的道士。其實,《狄公案》裏的僧人、道士多是反面形象,一個原因,高羅佩説是依從中國古代小説家的傳統,他們大多秉持儒家正統觀。還有,他堅持出家人應是守戒的,一旦落入肉欲享受的泥潭,就無法再超凡脫俗。

最後順帶一筆,安世霖悲劇背後還有着更複雜的細節,是他努力改革近代宮觀制度和私心自用之間的矛盾造成。有興趣的朋友,可看看付海晏教授的《北京白雲觀與近代中國社會》。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司庫   鄺明威

(本文曾於2019年10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圖片:電影《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劇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