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初探香港父親節的緣起

初探香港父親節的緣起

香港疫情肆虐,奇怪的是市民竟可在酒樓慶祝今年的父親節。香港何時開始慶祝這節日,筆者欲拋磚引玉,望高人指點。

除1月和4月外,每月都有國家慶祝父親節,形式也各有其特色。1948年8月8日下午8時,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在其會堂慶祝父親節。當晚有唱國歌、音樂演奏、話劇表演和祈禱,宣揚儒家倫理的「父慈子孝」。原來上海於1945年8月8日發起慶祝父親節,《申報》於同年8月6日刊文〈八八父親節緣起〉,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 讀音也與「爸爸」相同,故號召上海市民一同慶祝「八八父親節」。公開聯署支持有外交家,法官、藝人、醫生、青年會主管和商人等。1946年8月8日,上海潘公展(報業家)、李石曾(教育家)、宋漢章(銀行家)、王曉籁(企業家)、杜月笙、吴稚暉(中華粥會)、李登輝(復旦大學校長)、徐寄廎(銀行家)、程中行(新聞界) 和錢永銘(銀行家)等人以紀念為國捐軀的父親向國民政府請求每年的8月8日定為「父親節」,是日,子女為健在父親在左襟戴上紅梅花,以示慶祝;為已故父親在左襟戴上白梅花,以示哀思。青年會因此選擇了四條「八」慶祝父親節。

到1950年,中國郵學會就選取6月18日 以旅行和聚餐慶祝父親節。查六月第三個星期日慶祝父親節源自美國。1908年7月5日,一位牧師的女兒機頓 (Grace Golden Clayton) 為紀念被活埋的礦工,在維珍尼亞西的費蒙 (Fairmont) 提出定立父親節,附和的人不多。1909年,一名由喪偶父親養大的杜迪太太  (Mrs. Sonora Louise Smart Dodd)  在華盛頓史保根  (Spokane) 慶祝母親節時有感曾在南北戰爭當兵的父親獨力養大她們六兄弟妹,提出以他父親的生日天(6月5日) 為父親節。史保根教會聯合會(Spokane Ministerial Association) 和青年會支持她的建議,但選六月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因為六月第一個星期日太近母親節,1910年6月19日史保根慶祝父親節,有父親與無父親子女分別戴紅色和白色玫瑰花。1911年芝加哥亦發起慶祝父親節。1912年温哥華發起佩戴丁香花慶祝父親節。之後費城  (Philadelphia) 和紐約國會代表曾提出議案確認6月第一個星期日為父親節,可惜未能通過。1916年,總統威爾遜 (Woodrow Wilson) 在華盛頓辦事處按鈕張旗慶祝父親節。芝加哥獅子會推動全國慶祝父親節,亦只能得到總統柯立芝 (Calvin Coolidge) 個人支持。1920年代,有人欲將父親節專利化。1936年,紐約成立國民父親節委員會推動全國慶祝,從1942年開始舉辦年度模範父親選舉,總統杜鲁門 (Harry S. Truman) 和艾森豪 (Dwight D. Eisenhower) 亦曾當選。1957年,參議員史勿夫 (Margaret Chase Smith) 在國會猛烈批評遲遲未能將父親節跟母親節一樣獲全國認可。1970年,杜迪太太在電視亮相,認為父親節可成為「代溝」橋樑,父承擔家庭責任,而子女亦尊重父親,可惜戴花習俗逐漸消失。直至1972年國會才通過每年6月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在總統尼克遜 (Richard Nixon) 簽署後,正式取得與母親節同等地位。

返回香港,1951年,中國郵學會繼續慶祝父親節,重點在宣揚孔子精神,提倡孝道。1952年,香港文化學院加入慶祝。1953年,父親節剛好是「夏至」,中國郵學會在赤柱泳棚慶祝。1956年,中國郵學會找來兩條「老牛」象徵老父慶祝,意謂:「牛耕田,馬食穀,父賺錢,仔享福」。從1958年的父親節起,商店熱鬧,鴉路恤和Jockey內衣褲是熱賣點。社會亦發起父親節徵文比賽,闡揚孝道。1960年代,九龍總商會、孔聖堂和多個同鄉會加入慶祝父親節。1970年代,有人建議將父親和母親節合併成「雙親節」,團體慶祝時仍然不忘倡議「百行孝為先」,抗拒洋化。1980年代,有團體舉行父親節禮品設計比賽,社會批評慶祝父親節是「明益」商人,往往「埋單」皆是中年父親。1990年代,聚餐、旅遊、送花、禮物和賀卡等都是港人慶祝父親節的一般方法,時至今天亦無太大轉變。

中西提出父親節都來自民間,其紀念父親偉大無私對子女的愛亦相同,最初紀念儀式也是佩戴鮮花,後因地方習俗和文化的差異而各自衍生出不同慶祝方法。香港處中西文化夾雜地,先跟國民政府的8月8日慶祝,後改跟國際的6月第三個星期日為慶祝日。日期雖是重要,但在本質上是宣揚儒家倫理精神。事實上,除了慶祝父親節外,有健在父親的港人每年都為父親慶祝生日,筆者為此有「樹欲靜而風不息」的感嘆。

香港大學中史研究碩士課程同學會副會長                                        馬冠堯

(本文曾於2020年6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