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西醫書院與19世紀的香港大專教育

西醫書院與19世紀的香港大專教育

2008年6月30日高級程度會考放榜,共有16000餘名考生符合大學最低的入學要求,他們可以選擇進入香港大學等多所校院繼續升讀學士課程。同學們的入學機會和選擇,明顯地較昔日為多。回望香港大專教育在19世紀的發展歷程,可謂篳路藍縷,艱難曲折。

根據現存的史料顯示,香港大學於1912年成立以前,最早提出在港興辦大專課程的,包括:

(1)1865年,中央書院(即現在的皇仁書院)擬開辦師訓課程,訓練基礎教育師資。(註1)

(2)1878年,教會傳道會傳教士赫清臣建議開辦一所類似當時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大學。(註2)

(3)1880年,教育司兼視學官的歐德禮建議,將中央書院提升至大專程度。(註3)

(4)1881年9月,爲解決漢文師資短缺的問題,港府擬設立一所師資訓練學校。(註4)

(5)1887年,香港第一位獲封爵士榮銜的華人何啓。(註5)與英國倫敦傳道會合作,發起開辦西醫書院。但以上的建議,最終只有西醫書院獲得真正落實,後來還成爲香港大學的一部分。

香港環境衛生惡劣促成西醫書院的設立

何啓於1882年自英國學成返港後,爲培養醫術與科學的人才,加上1887年香港適逢天花疫症流行,促使何啓與英國倫敦傳道會合作,發起開辦西醫書院。該院的程度與大學醫科相若,爲五年制之醫科學校,是繼天津和廣州之後,在中國沿海開辦的第三所西醫學府,(註6) 且還成爲香港大學創辦前,香港第一所具備西方體制的大專校院。學生在完成規定的課程考試合格後,由該院頒發畢業證書,並頒發內外科醫生開業執照,授予醫學學士學位。但港府卻不承認該院爲正式大學,(註7) 港府只是希望該院能夠培養一批具醫學知識的人員,協助解決當時香港的惡劣衛生環境。

在西醫書院的眾多學生裡,不能不提的就是——國父孫文。1887年9月,孫文以「孫逸仙」的名字,註冊成為西醫書院的學生。他在大學的5年間,學業成績是同學中最好的。1892年7月畢業時,孫文在第五年的考試中,名列第一(考生4位);繼而參加畢業考試,在12門學科中,取得10門優異成績。同時,孫文也是香港西醫書院首屆畢業生中,兩個合格畢業的學生之一,另一名是江英華。

1894年5月,香港爆發鼠疫,由於事後有人曾提出質疑,認爲東華醫院採用中醫治理有不完善之處,要求港府作出調查。港督威廉‧羅便臣遂組織五人委員會專責處理。調查報告書建議聘用一研習西醫的華人,擔任東華醫院的掌院,解剖死因不明的病人及編制正確的死亡紀錄。1896年,港府首次聘用西醫書院畢業生鍾本初出任東華醫院掌院。(註8)1908年 7月,港府又批准凡該院畢業學生,領有就業醫術之執照者可簽發死亡證。換言之,該院的地位已有所提升,這或許與該院將成爲香港大學的一部分有關。

自1887年創立,至1912年併入香港大學,成爲港大醫學院,在西醫書院畢業的學生,合計128人。其中以孫文、王寵益、陳少白(中途輟學)等爲最著名。孫文雖然最終並未以「懸壺濟世」爲業,但無可否認的是,該校給予孫文接觸西方科學知識的機會,還讓他認識到西方的政治文化。而孫文得以孕育和發展他的政治革命思想,實與在西醫書院學習有關。

註1: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Vol.VII, No.13, 24 Mar. 1866, p.138。

Gwenneth Stokes, Queen’s College 1862-1962, 1962 March, Hong Kong The Standard Press, Ltd., p.1。

註2:G.B. Endacott, A History of Hong Kong,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p.282。

註3:Report of the Education Commission, 1882, Hong Kong, p.v。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Vol. XXVI, No. 36, 28 Aug. 1880, p.637。

方美賢:《香港早期教育發展史》,香港:中國學社1975年3月初版,第37-38頁。

註4: Anthony Sweeting, 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e 1841 to 1941 Fact & OpinionMaterials for 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pp.211-212。

隨着招收華人學生的學校數量增多,對華籍教師的需求相應增加。1881年,爲解決漢文師資短缺問題,港督軒尼詩在視學官歐德理的支援下,港府決定在灣仔設立一所師資訓練學校,並於同年9月12日開學。校名是「官立師範學堂」(Government Normal School)。但由於軒尼詩沒有事前向倫敦報告創立「官師」的計劃,引起殖民大臣的不滿,下令港府停止撥款。復經爭取,始得繼續開辦;但不准再給予學生津貼。由於經費不足,加上軒尼詩於1882年離任,且教育委員會也反對設立這所師範學堂。最終,該學堂於1883年9月關閉。

註5: 吳醒濂,〈已故名人史略何啓傳〉,載於《香港華人名人史略》,香港,五洲書局,民國26年6月初版,第1。

Gerald Hugh Choa, The life and times of Sir Kai Ho Kai,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1981。

何啓(1858-1914年):字沃生,廣東南海人。1872年赴英國留學,先後入讀帕爾瑪學校(Palmer House School),亞伯丁大學(Aberdeen University)和林肯法律學院(Lincoln’s Inn)學習。1881年回港擔任律師和醫生,是香港定例、議政兩局議員。曾與曹善允等創辦聖士提反書院。1892年英廷爲紀爵士勳績,授以C.M.G.勳章;1910年,復賜以爵士榮銜。1895年孫文籌畫廣州起義,即乙末廣州之役,他積極參與,並負責起草對外宣言。1900年義和團事件爆發,在港督卜力的授意下,草擬《平治章程》,建議孫文的興中會與兩廣總督李鴻章合作,據兩廣獨立。1900年出任香港大學助捐董事會主席。著有《中國之評論》、《睡與醒》、《中國基礎與改革》、《勵學論》、《改良中國之負責人論》及《中國改革之進步論》等。

註6: Dafydd Emrys Evans, Constancy of Purpose : An Account of the Foundation and History of 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and the Faculty of Medicine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887-1987,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7, p.24。

羅香林:《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香港:中國學社1961年2月初版,第143-144頁。

註7: Evans, op.cit., pp.33-34。

《香港華字日報》,1909年2月25日。

但據羅香林表示,「西醫書院,自國父本身而言,爲其所受大學教育之唯一學校,……該書院旋即獲港府承認,其程度與大學醫科相等。」羅氏之說法,顯與事實不符。(參閱羅香林,《國父在香港之歷史遺迹》,香港:珠海書院出版委員會,1971年1月,第14。)

註8: 《香港華字日報》,1897年5月20日。

鍾錦泉編:〈東華醫院創院九十年之沿革〉,載於《東華三院發展史》第一輯,第5頁。

周正偉博士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副會長

(本文曾於2008年8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