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研究關帝善書及其信仰,關德興(1906-1996)平生奉祀關帝,因此也注意關師傅生平身後事蹟。1996年關師傅逝世後,因引香火之功德,得坪洲金花廟奉為金花娘娘的護法大將軍,每年農曆八月廿七日為「關德興護法大將軍成道寶誕日」。今年適逢十月一日公眾假期,難得課閒前往賀誕。甫踏足寧謐小島,迎面而來的是鮮豔奪目的花牌、旗海,廟前路口「金花廟關護法大將軍成道寶誕」花牌高懸(圖右),平添熱鬧氣氛。走進上苑,看到「關德興師傅長者健康樂園總會」致送金花廟舉辦長者慈善同樂日謝函,使人想起關師傅孝敬長者、設藥局以濟貧民等美德。
從善書得知中國素有「功德成神」的觀念,道教亦追求長生成仙、積德成仙之理想。如民初《照心寶鑑》所說「生為善人,歿為神明」;(註1)嘉慶年間成書的《增廣覺世編》也指出「神明原是善人,人能行善,則與神明合其德」。(註2)善書是勸戒人們行善止惡並確立道德規範的指導書,兼融三教及民間信仰,北宋末著成的《太上感應篇》,與明清時寫成的《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經》三部最受人尊崇,人們以「三聖經」之名結集刊行。重印關帝善書的關氏子弟,常自稱「裔孫」,近代有鴉片戰爭於靖遠炮台犧牲的關天培,本地則有關德興。(註3)
1961年關德興編集重刻盧湛彙輯之《關聖帝君聖蹟圖誌》(圖左),據道光十八年(1838)關天培刊本重印,(註4)關德興於武聖堂(1958年關德興在香港建立,奉祀關帝聖像。)撰<後序>以誌其事,認為「有善書而不流傳,則乾坤正氣,何足以使人觀感,悠然而生忠義仁勇之風?」(註5)關德興為著名小武,以演關公、武松為著,如關德興、鄧碧雲主演粵劇戲曲片《關公月下釋貂蟬》(1956)。《圖誌》第四冊增集內收陳鐵兒《武聖堂集》一文,像善書靈驗記般,收錄戲班在順德西山廟(奉祀關帝之廟)演關戲軼事、關德興1949年在安南演關戲,及1950年代在香港演關戲的一些靈應故事。(註6)演出關公戲有不少禁忌,如演出前要齋戒沐浴、掛了鬚不可以随便開口講話。關德興有感多次轉危為安,重刻《關聖帝君聖蹟圖誌》一書,可看作是對神明庇佑的感恩。
關帝聖訓,有多樣化的流通形式,除書本印行,也有把關帝經文抄刻在廟宇石碑上,或印成字帖以教化世人。如「做好人,行好事,讀好書,說好話」十二字,言簡意賅,流傳甚廣。有時好人難做,怎樣「做好人」?《覺世經》說得較具體:「帝君曰: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敬天地,禮神明,奉祖先,孝雙親,守王法,重師尊,愛兄弟,信朋友。……時行方便,廣積陰功,救難濟急,恤孤憐貧」,忠義誠信、行善積德的條目都盡在其中。又如建於光緒十八年(1892)的大埔文武二帝廟,廟內牆壁上書「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大字書寫「忠」、「孝」、「廉」、「節」四個大字,使人耳濡目染,可起潛移默化的規戒作用。關德興一生行善積德,與其生平篤信關帝、呂祖、金花娘娘及踐行善書分不開。坪洲所見「金花廟」匾,題壬戌(1982)重修、弟子關德興敬書。金花廟左側奉祀關帝;右旁上苑內奉太上老君行教像與呂祖像,皆關師傅平生奉祀。廟內金花娘娘賜示對聯,1987年關德興敬書:「如能孝慈忠義 賜你心想事成 」,此對聯提醒世人,入廟不應只求神庇佑,立德行善更是不可或缺。現代人最缺乏是時加反省和常懷感恩,父母與女子相處以「慈」、「孝」之道,這是人人應該做、人人可以做到的事。
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及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碩士同學會會員 游子安博士
註1:《藏外道書》第27冊。
註2:《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10冊。
註3:關氏曾主演接近一百部黄飛鴻電影,抗戰時義演義賣,被稱為「愛國藝人」,並任香港八和會館會長。
註4:《關聖帝君聖蹟圖誌》, 關德興藏版,香港︰廣信印務公司,1961年印,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圖書館有藏。
註5: 關德興撰<後序>:「今重刻《關聖帝君聖蹟圖誌》二千本,或有問於余曰:子豈祈福祥,或結歡於聖哲,為人之所不為者而表於今世之人乎?余亟曰:否。……況生夫今之世,廟堂遷變,人間何世。有善書而不流傳,則乾坤正氣,何足以使人觀感,悠然而生忠義仁勇之風,故本「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之念,為繼絕學,揚先聖之道,於此書重刻。」
註6:《關聖帝君聖蹟圖誌》增集卷四載:「民國三十八年,關德興在安南三多戲院登台,正本「平貴別窰」,出頭「守華容」,以因走埠此間,演員臨時組合,故關德興演完「別窰」,即需講戲排演及食飯,無暇沐浴,便告頭塲飾周瑜出台,其後改飾關公,至「守華容」一場,配合馬僮「大番」而出,即告馬步不穩,一膝跪下,連「盔頭」與鬚一併跌下,膝蓋亦受傷,惟認罪不潔,方能演完。……又於民國四十六年,關德興在九龍大觀製片場拍「彩色」「關帝送嫂」,當其飾關公騎上馬時,見場中佈置混亂,所用「道具」「關刀」又脫柄,不能開拍,忍不住大喝佈置人一聲。及表演,馬忽失蹄而墮下,幸該馬未有翻身,否則不堪設想。彼以經此小挫折,後悔扮關帝時是不夠修養」,頁14-15。
(本文曾於2013年12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