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釋懷.活在當下

釋懷.活在當下

每件事、每個情境,都有着它的過去。

回望過去半年,我們的步伐都是沉重的,滿載了矛盾、執着和憂鬱,讓我們無法專注好眼前的事情,甚或容易感到迷惘、苦惱。我佇立凝神反省,心裏突然起了一陣空虛寂寞的感覺,我思量到生命和存活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明顯是生命,我感到的是這生命不太調和,完全無法體驗到大自然的美。群眾喧嚷、人心厭離、生命無常,鬧得喧天震地,失去孔子所云︰「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的安懷。曾幾何時,筆者有感歷史知識不易立體傳授,學生難以想像、體會和領略何謂「動盪不安」,如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五四運動或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等歷史故事。可是,面對這次生命中的風險,讓我們體會到人生的遭遇,並非每事都可預計和可掌控,反而需要我們學習與困難共存,更學懂珍惜眼前所擁用,守護每一個您珍視的人。對香港人來說,這體會並非新的體驗,如1997年的金融風暴已打破香港的經濟神話、2003年的「沙士(SARS)」疫病使香港被列為疫區等,這些都超出我們的經驗。

或許,當人面對事實而感到痛苦時,回頭反省和自覺,寄託希望和信心,才不會被當下的困難吞噬,以求達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例如︰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沙士」中搶救病人而犧牲的謝婉雯醫生等,緬懷昔日生活所有溫情氣息的碎片,讓我們心靈得以覺醒,重新明白人際關係和生命的寶貴,並體會人間有情的溫暖。誠然,環境永遠不美滿,萬一它生來就美滿,所謂「成功」,豈非「不勞而獲」?人生最佳的修養機遇就是難關。平情細想,人盡可抱不同之理想,而各有其由自覺反省而自信自守之處,以自植靈根,善始善終。

許多時候,我們迷失於過去,或者被未來拉走。當我們有正念,深刻地接觸當下,我們能更深入了解當下發生的事,體味生活,並能感覺到包容、平安、喜悅和慈愛的可貴。想要平靜,您可以從平靜地走路開始,讓自己安住於當下此刻。這一切取決於您的步伐。當您體驗到安詳和幸福就在當下,你才能夠放鬆。不少先賢哲人自信自守,而非不停地追逐他人的認同,然後此人才成一獨立的人。比方說,孔子生於天下無道的時代,諸侯力求爭霸和圖強,與其主張的「德治」相悖,最終未能實踐其政治理想,但是他深思其所能,稍為放低標準,轉而投身平民教育,廣納弟子,打破「學在王官」的舊制度。孔門弟子三千,成才七十二,有的品格高尚,如顏回;有的善於辭令,如子貢;有的善於文學,如子夏,故有「萬世師表」之美譽。

又例如莊子,同樣生於亂世混沌的時代,卻仍能抱持逍遙自在的心態。他在〈逍遙遊〉中提到一個叫宋榮之的人,他面對舉世加譽時,不會沾沾自喜;而面對舉世反對時,也不會沮喪,只會「猶然笑之」。莊子認為宋榮之能夠「定乎內外之分」,外在常變,盲目追逐外物會使我們虛耗生命;反之保存真我為上,放下執念,讓自我自如自在。與其過度在意過去或以後的事,倒不如認真看待每一天,好好去郊外旅行,親親大自然,讓身體和心情放鬆,發現面部的緊張頓時消失,更培養正念和覺察的能量,為身邊人帶來平安幸福。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常八九,只要很多人在一起,就會產生很多不平、不滿的事。要渡過漫長的人生,碰到難題時,請記得告訴自己︰「沒關係,一切都會變好的!」,恰如印度電影《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的藍丘(Ranchoddas Shamaldas Chanchad)想說“All is well”。當您想開了,以自己當下所站的起點,重新起步,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就會找到渡過難關的良方。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執委 許茵茵

(本文曾於2020年2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