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讀萬卷書、走千里路」的歷史研究方法

「讀萬卷書、走千里路」的歷史研究方法

中國史學重視實地考察的傳統

司馬遷二十歲時,他熟讀了一切古代歷史文獻及諸子百家的著述。但他並不滿足於書本上的知識。於是,他開始了一次長期的旅行遊學,深入到各地去探訪歷史的遺蹟,搜集歷史的資料,研究各地的風土人情。他看到了古代的遺蹟,聽到了很多古代的軼聞。這些都是活史料,印證並補充他所讀的書。筆者任教中史科多年,十分認同太史公重視考察的學習歷史方法,每年皆會帶領學生進行歷史和文化的考察。在本年的九月初,為了研究海上絲路的歷史,我們到了廣州進行考察和訪問(對象是廣東民間工藝館的黃海研博士),讓學生嘗試透過考察,學習中西文化及經濟交流的歷史。

2. 對海上絲網之路遺蹟的考察

我們選擇了廣州作為考察對象,因為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古蹟。廣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歷史的文化名城,老城區內的地下埋藏和地面歷史建築非常豐富。這些文化遺産中既有古遺址、古墓葬,也有體現廣州海外貿易重要地位的古建築,還有眾多與近現代史有關的建築,它們記載著廣州城市發展的歷史,展現了廣州文化遺産的多樣性。在此文化背景豐厚的基礎上,廣州市近年在文物保護的工作上,推行了很多新的文物保護的新嘗試,例如近年將多項文物古蹟重新組合,以「海上絲網之路遺蹟」為名,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我們今次到廣州,正是考察一些與「海上絲網之路」有關的文物古蹟。

3.海上絲綢之路遺蹟與中西文化

在「南越國遺蹟」研究的基礎上,廣州市近年啓動了「海上絲綢之路遺蹟」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絲綢是中國古代人民的偉大發明和創造,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絲綢的輸出就形成了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陸上絲路之起點在長安,海上絲路的起點在廣州。在秦統一嶺南以前,廣州一帶已經是各種珍品如犀角、象牙、翡翠、珍珠等的集散地。

廣州市政府將市內各項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古蹟項目,運用「整合策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高申報項目的質素。共有四類的文物古蹟見證着廣州海上絲綢的發展歷史,包括有:

(1)與海上絲路有關的考古遺蹟(秦代造船廠、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外域人面貌的象牙圖章、南越王墓出土的金花泡、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石構件、南漢康陵的墓室中的玻璃瓶等)──這些文物古蹟見證了中西文化的物質交流 ;

(2)珠江航道上的港口史蹟 (南海神廟、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鎮海樓等)──這批古建築反映了當年海上貿易的盛况 ;

(3)佛教海路東傳與伊斯蘭教來華史(華林寺、光孝寺、懷聖寺、光塔、清真先賢古墓等)──這兩類型宗教建築令我們認識西方宗教的傳入 ;

(4)古代貿易港和通商口岸的舊址與遺蹟(錦綸會館、粵海關舊址、清代外國人墓地、清代巴斯商人墓群等)──這些文物古蹟展現了近代中西經濟的交流。

因此,考古的發掘、航道上的港口史蹟、宗教的建築、古代貿易港和通商口岸的舊址四方面的文物古蹟,見證着廣州在海上絲路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廣州市政正嘗試整合以上各項的古蹟,重建其在海上絲路的重要性。廣州市政府整合這個項目,正是為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最新發展工作,亦是未來數年努力的目標。

廣州市「申遺」的計劃,正面對一個困難──文物古蹟周遭環境的改變。《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規定,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申報地必須要具備「原真性」和「完整性」。上述的四類型的文物古蹟,有不少建築已多次進行維修、重建甚至平移,失去了「原真性」。

經過親身的考察,參與活動的同學已經由文物古蹟中學習了一段中西文物及經濟交流史。因此,筆者建議對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多「走千里路」是一套既有趣又實用的研究方法。其實,香港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大城市,筆者近年與學生進行了多次考察本地文化交流的路線。列表如下:

路線

考察重點

1

屏山文物徑

傳統中原文化對香港的影響

2.

中環文物徑

西方文化對香港的影響

3.

孫中山史蹟徑

香港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4.

五四人物在香港史蹟徑                           

近代中國新文化對香港的影響

5.

中環現代建築考察

當代西方文化對香港的影響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定期舉辦考察活動,推動研習歷史的風氣,歡迎對史物古蹟有興趣的人仕參與。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 李偉雄

(本文曾於2008年11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