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是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一道傷痛的烙痕,日軍鐵蹄踐踏之處,命如草芥,生靈塗炭。在國難深重時,軍民奮起抗敵,展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而當時的年青學子亦未嘗甘於人後,以「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克盡國民責任,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援抗戰。本文擬以廣州時期培正中學師生的抗日支援行動去展現那一代的年青學生,雖身處後方,仍努力透過不同方式,支援前方戰士,殊死抗敵的救國情懷。
揆諸史實,日本以武力侵華始於1931年9月18日的「瀋陽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中國遭受國土淪喪,人民顛沛流離的痛苦。在「九一八事變」一周年時,培正中學校長黃啟明(1887-1939)對全校訓話,要求全體師生:
……毋忘「九一八」的奇恥大辱,應互相策勵,兄告其弟,父訓其子…..
誓雪我國數十年來所受日本帝國主義者一切的恥辱,務期達到收回失地,
拯救在水深火熱中的同胞……。
情緒激昂,語調沉痛。一年後,他又發表〈全體員生為「九一八」二周年敬告民眾〉,要求員生「抱著犧牲的精神,憑著我們的熱血來打出一個新局面」。在國難當前,與及校長的號召下,培正師生均熱切參與救國抗敵的活動,表現令人感佩。
首先,在籌款方面,培正學生特於1933年3月9至11日,一連三天,舉辦「援助東北義軍游藝大會」,支持東北地區的義勇軍在敵後與日軍作戰。游藝會共籌得五千餘元。善款除捐助東北義軍外,又撥出一千元接濟宋哲元(1885-1940)將軍的第廿九路軍。宋哲元出身西北軍,驍勇善戰,當時宋軍死守河北長城一帶,力抗日軍南下,形勢險惡。宋哲元接到款項後,於1933年4月27日覆函致謝:
承遠勞慰問,厚惠寵頒,拜領之餘,愈滋感愧,頑寇未除,枕戈時惕,
有矢志殲敵,用副期許……
除宋哲元部外,培正全體員生又捐輸鉅款,接濟曾在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中,併死力戰的十九路軍。其後,十九路軍主帥蔡廷鍇(1892-1968)回粵,特題「共赴國難」匾額,贈送培正,以表鼓勵及感謝。1936年11月,培正又匯款捐助鎮守綏遠(中華民國塞北四省之一,今已併入蒙古自治區境內)前線的傅作義(1895-1974)部,支援他的第七集團軍,力阻日軍向中國西北方侵略。在收到培正師生的捐款後,傅作義旋於十一月下旬,致函培正致謝。而根據傅作義的覆電,顯示培正是廣州首間中學發起「募款勞軍」的義舉。
除籌款勞軍外,培正師生又發起捐贈物資,支援前線國軍。1933年6月,培正學生會及青年會發起運動,製辦軍人內衣一千件,每件一元二角。經由「戰區服務慰勞前方將士委員會」轉贈前方將士,每件內衣均印有「廣州培正中學贈」字樣,以為標識。同年十月,培正又響應全省教育界倡議,捐資購買飛機,用以抗敵,共籌得款項一千二百五十二元五角。最後,廣東省教育界購辦兩架飛機,一名「廣東學生號」,一名「廣東教育界號」,捐贈民國政府。
最後在抗日救國教育活動上,培正師生亦積極參與。1938年,敵鋒南下,廣州淪陷,培正遷校鶴山逃避戰禍。在遷鶴初期,培正青年會已成立「鶴城區鄉村服務團」,服務當地社區,並宣傳抗戰,響應政府全民抗日的號召。服務團成立平民義學;衛生部:贈醫贈藥,又舉辦免費種痘運動、嬰兒健康比賽、清潔運動等;娛樂部:組織學生劇團,下鄉演出抗戰劇,首演劇為「八百壯士」,生動呈現在淞滬抗戰中,死守上海四行倉庫,阻止日軍強渡蘇州河,以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國軍第七十二軍第八十八師第五二四團戰士的悲壯事跡;宣傳部:創作及展示標語、壁報、圖畫等。又曾舉辦抗戰繪畫流動展覽會,展品六百餘幅,都是員生作品,主題為發揚民族抗戰精神,和暴露日本軍國主義的惡行。展覽會自鶴城首次展出後,遍歷鶴山、新會、台山、開平四縣,社會影響巨大。
培正老師亦本着身教言教精神,師生同心,共赴國難。音樂老師何安東(1907-1994)是著名音樂家,1929年起出任培正銀樂隊導師,帶領培正銀樂隊獲獎無數。在日本侵華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抗戰歌曲,如《奮起救國》(1931)、《民族精神》(1932)、《保衛中華》(1937)、《全國總動員》(1937)、《生死關頭》(1937)等,樂韻昂揚,家國情懷,素有「愛國音樂家」之稱。
此外,培正素有戲劇教育的傳統,關存英(1903-1966)老師尤為中堅,是戲劇大師鍾景輝的啟蒙老師。他曾於抗戰期間,帶領學生以戲劇宣傳抗日。1938年,培正遷校鶴城,培正劇社利用假期到鶴城附近的沙坪、江門、新會等地演出,劇目包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黑地獄》等。1939年,培正師生組成「培正中學暑期流動演劇宣傳隊」和「暴風劇社暑期流動宣傳團」,並自籌旅費,長途跋涉,深入粵北和廣西演劇、演講和展覽。每隊十多人,一晚演幾齣劇目,包括《團結一致》、《再上前線》等。他們曾與八百觀眾一起靜默於警報的黑暗中;又曾於終場時與二千觀眾齊唱《保衛中華》(何安東老師的抗日作品);他們走入人群擁擠的墟市,即場演說,感動人心,令他們獲得了「鐵的一群」的稱號。
培正創校於1889年,立校初期曾六遷校址,經歷顛沛播越,至1908年立校廣州東山,才開始穩定發展。至抗戰前,全校員生達四千多人,成為一所設備完善,成績優良,蜚聲國內的華南學府,與天津的南開中學齊名。無獨有偶,兩校師生均於抗日戰爭期間,竭盡所能,保家衛國,更在國家危難之際,委身以承擔民族存亡,點染出一抹時代的亮麗色彩。
按:本文內容主要取材於拙著《正軌道兮樹風聲——培正中學建校一百三十年史》(香港:三聯書店,2019)。
香港大學中史研究碩士課程同學會副會長 葉深銘博士
(本文曾於2020年6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