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辛亥革命──張竹君女士濃重的一筆

辛亥革命──張竹君女士濃重的一筆

廣東號稱革命先覺的發源地,是國父孫中山(1866-1925)先生的故鄉,早在太平天國時的洪秀全(1814-1864)和維新派人士之一的梁啟超(1873-1929)同在廣東成長。廣東乃當時全國風氣較開通和革命思想較濃厚的地方,而廣東人「與外人接觸多年,養成世界的知識,成為廣東人僅有的特質。」(註1),因此在廣東成長的張竹君,擁有廣東人衝鋒氣魄和進取精神,不斷作反傳統的舉動,如在轎車上觀英文書(註2),以及喚起女子的愛國思緒,組織中國赤十字會,直接統率女子救傷隊,呼籲女子從事救國救民的事業,昭示「巾幗不讓鬚眉」的勇氣和膽量,甚至1912年孫中山也曾讚嘆:「此次革命,女界亦與有功」(註3)。由於她的言行舉止突出和社交活躍,備受當時新聞家的關注,其言行常見諸報端,也在社會上影響一時,故有「婦女界梁啟超」之譽。(註4)

張竹君約生於1880年代(註5),畢業於博濟醫院附設的南華醫學堂(註6),在南華醫學堂學習十三年,得到美國醫生嘉約翰(註7)(Kerr, John Glasgow)教授西醫,通西醫內外科全科,於1900年畢業,曾在醫院充當醫生兩年。其後她本着基督的慈愛而懸壺濟世,成功領取開業執照,於1900年和1901年分別在廣州荔枝灣和河南柳波橋側創辦中國人自辦的最早西醫院──禔福醫院和南福醫院。(註8)這兩間醫院的興辦,耗費甚鉅,而以徐宗漢(1876-1944)的資助最多。(註9)其後,她於1901年把南福醫院改名為育賢女學堂,開啟廣東女學之先聲。(註10)除了辦學外,她又於1904年設廣東育賢女工藝廠,招收120名女學員,向她們傳授編織等技藝(註11),以幫助女子經濟獨立自主,為日後女子救國運動奠基。當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她便在廣東加入同盟會,開展革命救國工作。(註12)

至於,竹君所倡導的女子救國形式是以救傷而非投軍從戎,這是考慮到女子的生理和戰場的危險,其謂:「兵匈戰危,自古垂警。……緃今日所編之女子軍隊,俱能挑選合格,而就生理上切實言之,比較男子,相差終遠。……苟必欲勉強從事,當兩軍交綏之隊,吾恐別項軍隊將不及為殺敵致果之用,且將翼護我女子軍隊而不遑矣。」(註13)。因此,在革命將至時,她在中國保界分會中呼籲女子:「余願為戰時看婦矣。而民兵之未有,將誰而看護,此最痛心之事,願須眉男子三思之。」(註14)。而當武昌起義消息傳到上海時,竹君馬上發起成立中國赤十字會,以拯救傷兵為己任,然而此組織有別於清政府在上海所置的紅十字會總部,因官方色彩較濃厚,不便在革命進行,故她別樹一幟,成立中國赤十字會,窺見出典範女子現實影響之一斑。由於她所率領的中國赤十字會成功救護幾千傷兵,成效較女子軍隊為好(註15),故1911年10月21日上海《申報》稱讚張竹君的義舉為「躬率高足馳赴戰地施展仁術,救死扶傷志慮宏遠宗趣正大,南丁格爾之再見。」。另外,1911年她又幫助黃興夫婦喬裝成赤十字會救護隊,而避過清軍耳目,安全經上海進入漢口。(註16)

值得留意的是,赤十字會有隊員123人,其中女會員54人。在當時社會,女性加入會社是相當難得,而竹君能為該社會長及有佔近半數的女會員,實開男女平等思想的先河。而女會員可究者有章兆彥、章兆廉、林菊、蘇燕芳和吳舜芝等,她們皆不支薪水,以救人報國為己任,就連出發的伙食費等都要隊員自備。(註17)同時,這項救國的活動是自願性質,赤十字會員每人需自備70元,作為出發後45日之用;至於,一切醫療物品等雜費,則由張竹君籌得之2500元所付,(註18)從中可見先進婦女的覺省和為國效力的決心。

綜觀而論,張竹君在實踐愛國愛民思想的事業上,並不囿限於理念的推廣,更能身體力行。最顯明的兩個例子:第一,推動女子個性解放上,如興辦女子興學保險會、上海愛國女學校附設女子手工傳習所等,以提升女子的識見和技能,為她們自立、自主,以及擺脫傳統對女子的羈絆鋪路,並實踐了婦女個性的解放;第二,投身「愛國」和「愛民」活動,所謂「天下興亡,女子亦有責焉」,她在1901年於廣州成立南福醫院,「除醫學外,兼教普通格致學,每講學時,常常提論時事,指陳國艱,發起女學生國家思想。」(註19)。千百年來,中國傳統女子守閨閣,足不出戶,口不言外,德言容功(註20)(德:婦德,品德。言:言辭。容:容貌。功:女紅)纔是她們唯一天職,竹君以啟蒙和覺醒婦女的風采,喚醒尚處於酣睡的婦女們,尤其廣東的婦運,激發婦女以纖弱之軀,走出家門、棄粉黛,奔赴戰場,颯爽英姿,為國家民族竭盡最大的力量。竹君領導女子參與革命工作,如救護隊、聯絡和宣傳等,為新政權的誕生付出努力,在中國近代史上有着不能磨滅的功勛,也為中國婦女史冊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註1:黃惠泉、刁英華合編:《分省中國人物誌:論人物之地理分佈》(香港:波文書局,1978),頁370。

註2:馮自由:《革命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56),頁41-45。

註3:邵雍〈孫中山與近代婦女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版),2002年3期,頁126-130;又見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第2卷。

註4:馮自由:《革命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56),頁41。

註5:關於張竹君的生卒年月向無確切的記載,竹君的生年,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她生於1876年,見於《上海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地方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頁587。(二)她生於1878年,見於徐輝琪:〈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愛國女醫生張竹君〉,《廣州研究》,1987年6期。(三)學者普遍認為竹君乃生於1879年,見於李小江主編:《中國婦女運動史,1840-1921》(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頁207;木子:〈近代愛國女醫生張竹君〉,《歷史教學》,1994年10期,頁13;廖蓋隆等主編:《中國人名大詞典‧歷史人物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頁350。

註6:陸丹林《革命史譚》中考證張竹君乃畢業於博濟醫院而非夏葛氏女醫院學堂,「因夏葛氏女醫院學堂是在張竹君異業前一年(即1899年)纔成立,對於普通四年級醫科生來說,最後一年轉校是很困難的;加上,任職博濟醫院的助教梁培基醫生承認曾教過她。」轉引自榮孟源等:《近代稗海》(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頁590-591。

註7:嘉約翰(1824-1901),英文譯名為Kerr, John Glasgow,1854年受美國公理會派到廣州傳教。在1865年,在廣州仁濟大街建立博濟醫院,詳見於劉澤生:〈晚清廣州博濟醫院的杰出學生,1855-1900〉,《中華醫史雜誌》,1999年3期,頁162。

註8:劉慧英:〈20世紀初中國女權啟蒙中的救國女子形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2期,頁160;李小江主編:《中國婦女運動,1842-1921》(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頁208-209。

註9:馮自由:《革命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56),頁42。

註10:馬庚存:《中國近代婦女史》(青島:青島出版社,1995),頁134-135、184。

註11:〈各省工藝彙誌〉,《東方雜誌》,1904年1期,頁216。

註12:劉巨才編:《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史》(沈陽: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頁344。

註13:〈論女子組織軍隊〉,《民立報》,1912年12月20日。

註14:湯志鈞:《近代上海大事記》(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頁694。

註15:陳東源:《中國女子活動史》(台北:河洛出版社,1979),頁358。

註16:〈100年前的廣州博濟醫院學生〉,《羊城晚報》,1999年3月19日。

註17:〈赤十字會女會員章兆彥武漢戰地日記〉,《神州日報》,1912年1月11-12日。

註18:〈赤十字會出發記〉,《神州日報》,1911年10月24日。

註19:〈張竹君女士歷史〉,《順天時報》,1905年11月16日,轉引自張玉法、李又寧主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台北:傳記文學社,1976),頁1380。

註20:德言容功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為古時婦女所應具備的四德。又見於《禮記·昏義》:「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日……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港大中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執委 許茵茵

(本文曾於2011年4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