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百年回首.志士無名──香港興中會臨時會長黃詠商生平述略

百年回首.志士無名──香港興中會臨時會長黃詠商生平述略

辛亥革命,波瀾壯闊,志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挽救晚清以來的危局,讓中國成為亞洲共和政體的先驅。這些革命先烈,事蹟昭然於史冊者大有其人,但亦有不少人雖然為革命出力,甚至犧牲性命,卻礙於種種原因,未為後世所熟知,適逢辛亥百年,追念這些無名英雄,為革命史傳,添上一筆,是史學工作者不可推託的責任。

本文的主角黃詠商,族名欵書,本名日新,別字繼明,又名詠襄、詠觴,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生於咸豐六年(1856),父親黃勝,早年曾隨傳教士鮑留雲牧師赴美留學,與容閎份屬同窗好友,其後出任香港定例局(即今立法會)議員。黃詠商亦是本港著名華人領袖何啟的姻親(何啟幼弟眷商娶黃詠商長女愛蓮,即黃詠商為已故香港名牧何福堂的親家),與另一聞人韋玉亦有郎舅關係。他早年肆業於中央書院,接受中英雙語教育。1880年,隨父前往蘇格蘭珀斯,入讀著名的大萊學院。回港後,由於其父在香港具廣泛的社會網絡,因此黃詠商以日新之名,積極參與香港的公共事務。1884年2月,何啟為紀念亡妻雅麗氏,捐資興建雅麗氏醫院,由華民政務司史釗活(前中央書院校長)籌組建院委員會,黃詠商是五名華籍委員中的一員。同年,黃詠商再接受何啟的邀請,擔任中央書院獎學金委員會秘書之職,可見黃詠商早年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工作。

由於很早便接觸西方新學,所以,黃詠商心存革新理念(日新之名頗堪玩味),並與一輩志同道合的朋友,於1892年組成「輔仁文社」,標榜研究學術,開通民智的宗旨,社長為楊衢雲,社址設在中環百子里。從此黃詠商便與中國近代革命運動結下不解之緣。

1895年2月,孫中山在港設立興中會總部,藉香港有利的地緣環境,計劃在華南地區發動反清革命。輔仁文社同寅由於與孫氏理念相近,遂陸續加入,而黃詠商亦於此時投身革命運動。同年2月21日(一說2月18日),新的革命組織選定以中環史丹頓街13號為機關總部,定名「乾亨行」,以掩人耳目。據說,「乾亨」之名由黃詠商所定,取《易經.文言》「乾元,奉天行命,其道乃亨」之義,認為「物極必反,漢族已有否極泰來之象,清祚覆亡在即,吾人順天應人,此其時云。」寄託了黃詠商對革命運動的良好願景。在興中會成立之初,革命同道即行選舉會長,負領導之責,黃詠商以其超然地位當選,至於組織的實際事務則由楊衢雲與孫中山分擔,故有論者認為黃氏所擔任的職位只為「臨時會長」,屬過渡性質,以待賢能。但無論如何,黃詠商從當選至同年9月30日辭職,出任會長一職長達七個月之久,對推進香港興中會初期的發展,不無貢獻。

據「四大寇」之一的陳少白憶述,黃詠商於入會之初,表現積極,慷慨好施,在策劃與金錢方面助力不少。事實上,從1895年3月至8月期間,黃詠商、楊衢雲、孫中山、何啟等人,一直秘密計劃,策動反清革命。根據本地學者吳倫霓霞的研究,興中會同寅於1895年,曾先後多次在乾亨行及西營盤杏花樓召開會議,共商大計。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次:第一次是3月13日,會上決定利用廣州及其附近地區的不安情況,先攻佔廣州官署,作為根據地,然後進一步佔領兩廣,成立獨立政府,與清廷對峙。會上,黃詠商慨然允諾,賣掉位於蘇杭街的物業,得款八千,以解決經費及糧餉問題;第二次是3月16日,興中會決定利用農曆九月九日(10月26日)重陽節,趁進城人眾,讓革命人員得到適當掩護下,潛入廣州,發動政變;第三次是8月29日,是次會議假西營盤杏花樓舉行(因港府迫於清廷壓力,在8月27日,下令封閉乾亨行),會上確定攻佔廣州的詳細計劃,並釐定臨時政府政策大綱。

三次會議先後確定了革命行動的方略與步驟,對日後革命運動影響深遠,而黃詠商均參與其事。會上分派各人工作:孫中山、陸皓東負責在廣州策劃軍事行動;楊衢雲則留居香港,負責後方接應;而黃詠商、陳少白、謝纘泰等,贊襄事務。故此,從策劃到參與實際行動,黃詠商一直擔任重要的領導崗位。更重要的是,香港興中會一直有財匱之困,而黃詠商的慷慨捐贈可說是發動廣州起義的「及時雨」。除黃詠商樂捐軍費外,日昌號東主余育之亦捐出萬餘元,以助餉支。款項由余育之邀約楊衢雲、黃詠商到「紅毛墳場」(即今跑馬地香港墳場)接收。因此,韋慕庭教授認為黃詠商「是一個比較有實效的募集資金的人」,可見他在籌集革命資源方面,有重大的貢獻。

1895年9月30日,由於革命行動如箭在弦,黃詠商辭去會長一職,以示支持楊衢雲出任新一屆會長兼「伯理璽天德」(President的音譯),即一旦廣州起義成功,當選者便成為共和國的首任總統。由於職位十分重要,因此當興中會於10月10日選舉會長時,引起原輔仁文社及原檀香山興中會兩派成員的激烈爭奪。最後雖由楊衢雲奪得會長職位,但卻因此而引發了興中會內部的派系之爭。其後,廣州起義失敗,興中會主要領導人迫於清廷緝捕,大多星散海外,而黃詠商亦避居澳門。根據謝纘泰的憶述,1896年10月12日黃詠商曾當謝氏面前,強烈譴責孫中山的盲動冒進,並表示:「我將來要與孫斷絕關係!」1897年,黃氏卒於澳門。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各地紛紛成立革命政府。當時孫中山以胡漢民督粵,廣東都督府陸軍司長鄧鏗等組織「稽勳調查會」,發起建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又捐集款項,分派陸皓東、鄭士良、楊衢雲、黃詠商等烈士家屬。連串的表彰革命志士的活動,明顯帶有政治目的。日本學者深町英夫認為,這是由於中國同盟會通過武裝起義獲得了廣東省政權,這些事例顯示中國同盟會及國民黨試圖通過表彰革命歷史以創造「正統」,並樹立統治權威。可見黃詠商作為早期的革命志士,在其後國民黨鞏固革命政權方面,仍存在貢獻。

歷史如長河,淘盡了多少英雄往事。百年回首,志士無名,或許這是適當時機,將他們的事蹟,彪炳史冊,讓我們的下一代好好記着先烈公爾忘私的愛國精神。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執委  葉深銘

(本文曾於2011年2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