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歷史一直被學生貼上「陳舊」、「沉悶」和「沒用」的標籤,完全忽略了學習歷史的美處。歷史美在它的活靈、有趣和實用,它具有古今人文社會及精神的價值,緬懷人與事物的根本,是開啟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鑰匙,還可規劃美好的將來。
歷史是活的,看似很遙遠,卻又那麼近
歷史是活的,看似很遙遠,卻又那麼近,成為古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資治通鑑。古往今來,每個國家都十分重視自己的歷史。試問哪個國家的學校沒有國史科目呢?中國有五千年歷史及文化,有政治經濟史、典章制度史、交通史、建築史、治水工程史、思想史和教育史等,每種歷史都有其自身脈絡,讓人博古通今,以資借鏡。唐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累積前人的經驗,了解治亂興亡和綱紀敗壞的因果,避免重蹈覆轍。
北宋橫渠先生( 張載 )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著重宏揚中華歷史文化。歷史可使人安身立命,對於整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研究,從根本上貫通、融合與傳承,有重要的啟示和作用。曾有一名歷史學家提到:「忘記歷史的民族,是沒希望的民族;忽視歷史的社會,亦沒有前途的社會。」歷史,可鑑古知今,有助了解自己民族,促進社會安定。所以,歷史有料遠若近之美,是開啟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鑰匙。
歷史是有趣的,它每天不斷地重複上演
歷史是有趣的,每天隨處可見。我們上洗手間,有馬桶歷史和浴池歷史;早午晚進餐的飲食史,包括茶葉史、米酒史、玉米史等;節慶風俗的節日史、餘暇活動的武術史、技藝史、錢幣史、玩具史和娛樂史;文人愛寫詩詞歌賦的文學史,還有每人手上拿着電話的通訊史。假如深究其趣,我們可從生活史和社會史了解各地的風俗習慣,可避免觸犯當地的禁忌。我們亦可從服裝史吸取傳統服飾的靈感,發揮創意,推陳出新,創造契機。
昨天的事,已成歷史。構成歷史主軸的空間、時間、人物和事件,無論變局、治世或盛世,不同朝代的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和才子佳人實際上都是「教育人物」,因為他們所表現的多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構成可歌可泣的情節。儘管是正史或野史,例如歷史公案、皇室秘史等趣聞軼事,皆時常被搬到電視劇、電影或戲劇舞台上,不斷被複製上演的題材,也成為政壇人物或傳媒人的炒作,趣味盎然地成為大眾品味的歷史拼盤。
歷史亦融合到工作生活中,這顯得歷史更耐人尋味了。假如打工仔和生意人,能深入了解自己的行業歷史、意義和價值,便容易對工作產生認同感、使命感和歸屬感,推動敬業樂業,行行出狀元。故此,歷史美結合古今傳統與價值,起着承先啟後的作用。
歷史是實用的,可了解自己和他人
國史大師錢穆先生曾說:「歷史是我們全部的人生。」當一切都是歷史,假如沒有過去的你,也沒有今天的我。我們可從族譜認識個人的家庭史、家族史和種族史。從而知道祖先是誰,了解自己的血緣、家國及宗教,增添個人的身份認同。各人都有不同的歷史,一人一歷史,例如個人成長史、愛情史、婚姻史、病歷史、教育及事業發展史。其中,醫學上就是憑病歷史的研究,從而解開家族的精神病和情緒病與家族遺傳的密切關係,對症下藥,採取預防或干預治療。
歷史也是一種科學,像是心理學從數據、經驗及結果歸納,成為普遍性論述。正如達默爾(H. Gadamer)所說,歷史是一種精神科學。各學科的學者從事學術研究,大多需要從歷史文獻中找出頭緒。梁啟超提到「無考證學則無清學」,胡適提到「注重事實,尊重證據」。從各種歷史解構自己,也可了解他人,幫助他人發展。舉例說,從探究人的過去認知、行為及溝通模式,可預測其人扮演的家庭角色、個性,思想和溝通方式。事實上,每個人都不經意地複製了上一代的思想和行為模式。研究亦顯示,家族歷史存在代際傳播,可構成一種精神文化的代際傳承,這有助心理諮詢師、社工或心理醫生進行心理輔導及治療。
總括來說,歷史環繞你我周遭,我們在歷史的時光巨輪下不斷向前推進,可細看多少歷史事件在重複上演,觀察哪些人試圖改變別人的歷史,哪些人為自己的未來編寫個人歷史。歷史時刻在轉動,我們在歷史時光隧道中,一起緬懷歷史,生活在歷史中,豐富其內涵,規劃美好將來,締造更光輝美麗的歷史。
香港大學中史研究碩士課程同學會會員 謝惠芝博士
(本文曾於2019年5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