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09-10年《施政報告》中,「破天荒」高調地提出希望改善港臺關係。他指出,因應兩岸關係發展之新形勢,港府將積極開展香港與臺灣在經濟、文化、民生等各方面之合作。港府在推進港臺關係之發展策略上,特別提出,希望「建立合作之框架」,並考慮在適當時候及以適當形式在臺灣設立綜合性辦事機構,加強兩地高層次交流。其次,對臺展開經濟範疇之雙邊合作。並祈望在兩岸三地金融、經貿、旅遊等交往中擔當積極角色。(註1)這是自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港府首次表示要加強兩地之關係。
事實上,港臺之間無論是在政治(政治團體)、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方面,均有着非常密切之互動,只是港府(無論是港英政府,或是特區政府)受制於政治壓力,故惟有刻意迴避,不願正視在臺灣之國府。因此,一直以來,香港之中、小學教科書,有關臺灣之敘述可謂非常皮毛。而在大學,由於研究臺灣問題並非「顯學」,成果當然是乏善可陳。而一般港人對於臺灣之印象,也多侷限於「吃喝玩樂」方面,對於臺灣之其他方面,基本上可以說是相當陌生,甚至有些人誤以為臺灣省省會是臺北市。
http://www.lilyfruit.com.tw/data_36/images/A14.jpg" width="133" height="176" />臺灣,根據連橫(圖左)撰寫之《臺灣通史》指出,「臺灣固海上之荒島」,(註2)「臺灣固東番之地。……四面環海,荒古以來,不通人世。土番魋結,千百成群」。而臺灣見於載籍者,則始於隋代。(註3)
1624年,荷蘭人侵佔南臺灣。及至滿人入關代明而興,是時,鄭成功以「反清復明」為號,召集漢民抵抗;惜屢為清軍所敗,乃被迫自廈門、金門退守。其後,因撃敗在臺荷蘭人,遂得以建立明鄭政權,故臺灣實為「荷人啟之,鄭氏作之」,(註4)但鄭氏王朝終為清室所滅,且納臺灣於大清版圖之內。光緒十一年,原歸福建管治之臺灣,正式獨立設省。省會初設於彰化縣橋孜圖(今臺中市),後改為臺北。(註5)所以,連橫說是「開山撫蕃,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臺灣氣象一新矣。」。(註6)
迨甲午戰敗,清廷把臺灣、澎湖割予日本,使臺胞遭被棄之痛,「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註7)日本佔領臺灣逾五十載(1893-1945),實行殖民統治,至二戰日本戰敗投降,臺灣始由國府接管。
1949年,國府遷臺,中央政府便設於臺北市,而臺灣省省政府則由於1955年4月行政院會議通過防空疏散計劃,規定省府所屬各機關需疏散至中部。(註8)1957年6月,省府遂遷往南投縣南投市之中興新村(圖右)。(註9)
另一方面,臺灣光復之初,國府即公布《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暫設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註10)俾便管治。該職維持未及兩載,也僅由陳儀擔任,但期間卻發生了對日後臺灣影響深遠之「二二八事件」(1947年)。1947年4月,行政院乃決議改成立臺灣省政府,並設省主席,(註11)而省主席乃中央政府派任之政務官。及至1994年,臺灣省實行地方自治,省主席遂改爲民選,並更名臺灣省省長;但因1997年7月,為配合省虛級化(精省)作業,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九條規定:自1998年12月20日起停止省自治選舉,臺灣省政府功能,業務與組織之調整,得以法律為特別規定。(註12)從此,臺灣省省長取消民選,並改回省主席職稱,再度成爲政務官職,而唯一之民選省長便只有宋楚瑜。
港臺兩地,由於彼此長期瞭解不足。所以,港府欲提升港臺關係,就必須加強培訓這方面的人材。如此,才不致鬧出臺灣省省會是臺北市之笑話。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副會長 周正偉博士
註1:曾蔭權,行政長官2009-10年《施政報告》,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09-10/chi/p50.html,頁50。
註2:連橫,《臺灣通史》上冊,〈自序〉,臺北:臺灣書店,民國44年8月,頁13。
註3:連橫,《臺灣通史》上冊,卷一〈開闢紀〉,頁1-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一〈大事志〉,民國83年6月,頁1-3。
《通志》稱,臺灣始見於三國吳黃龍二年。
註4:連橫,《臺灣通史》上冊,〈自序〉,頁13。
註5:遠流臺灣館編著,《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頁8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一〈大事志〉,頁218。
註6:連橫,《臺灣通史》上冊,〈自序〉,頁13。
註7:丘逢甲,〈春愁〉,《嶺雲海日樓詩鈔》卷二,載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621。
註8: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一〈大事志〉,頁428。
註9:前揭書,頁437。
註10:前揭書,頁338。
註11:前揭書,頁360。
註12:《中華民國年鑑》民國87年,臺北:行政院新聞局編印,民國88年11月,頁397。
(本文曾於2010年2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