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於德國的文物數量大概有50萬件以上,主要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掃蕩了北京城圓明園。
無數的歷朝歷代積累下來的珍貴文物全部被洗掠一空、還有就是很多的外國奸商走卒借考察遊玩之名瘋狂的在那個混亂的年代盜取中國文物破壞中國文化。
商青銅鉞
鉞本來是殺伐兵器的一種,但是後來隨著演化,鉞更多的成為了權力的象徵。沒有一定的地位是沒有資格使用鉞的。
根據出土鉞的情況來看,鉞幾乎都出土于高級貴族大墓,比如婦好墓。而且根據古文典籍的記載,無一不顯現這種兵器和權力之間的巨大關聯。
除此之外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山東博物館也各有一件相似的和這個極為相似的商青銅鉞、都是各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商青銅鉞
北宋汝窯筆洗
這次發現的北宋汝窯筆洗於1927年由該館時任瓷器收藏總監恩斯特·阿爾伯特·奇默曼從一位私人收藏家手中購買所得。由於這件筆洗此前一直被認為是「高麗青瓷」,所以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當時在將其登記入庫時直接延用了這一說明,後經過中國專家鑒定被確定為汝窯。
北宋汝窯筆洗
清 青玉「靜宜園」印璽
清 青玉「靜宜園」印璽及印文 通高8.5厘米 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藏,青玉質,方形,交龍紐, 漢文篆書「靜宜園」。面九點五厘米見方。附系黃色綬帶遺失。印臺四周陰刻乾隆皇帝禦制《靜宜園記》,敘述靜宜園建造原委、過程以及命名由來。
清 青玉「靜宜園」印璽
金絲龍地毯
這是德國紡織博物館展出的金線龍的主題展覽近日在位於德國北威州克雷菲爾德市的德國紡織博物館正式開展,讓德國民眾近距離感受到從元代到當代、跨越數百年的中國紡織刺繡藝術魅力。
據介紹,金線龍主題展覽共展出約120件來自中國的紡織品,既有民間服飾,也有皇室服裝。這些展品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或直接呈現了金色的龍型圖案,或是在象徵意義上體現了龍的元素。
金絲地毯
金絲龍袍
這是德國紡織博物館展出的金線龍的主題展覽近日在位於德國北威州克雷菲爾德市的德國紡織博物館正式開展,讓德國民眾近距離感受到從元代到當代、跨越數百年的中國紡織刺繡藝術魅力。
據介紹,金線龍主題展覽共展出約120件來自中國的紡織品,既有民間服飾,也有皇室服裝。這些展品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或直接呈現了金色的龍型圖案,或是在象徵意義上體現了龍的元素。
金絲龍袍
銀鎦金馬鐙
對於在北方草原上生活的契丹人來說,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轉徙隨時,車馬為家」的生活方式。據《遼史》記載:「契丹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對於契丹人而言,馬是財富,是轉徙運輸的工具,是戰場上騎射的夥伴,是取得政權的依仗。因此,契丹人用最好的材質、最美的圖案裝飾馬匹與馬具。
銀鎦金馬鐙
六朝銅鏡
此展品為六朝時期文物。銅鏡表面黝黑發亮,鏡面光亮可鑒容,鏡背用寬弦紋隔成三區。內區為鏡鈕區,中有帶穿鏡鈕;主區飾七乳七禽紋,並以細弦紋與內外區隔開;外區高於內、中區約0.2厘米,飾曲折紋,環繞鏡背面。此銅鏡對於研究六朝銅鏡的鑄造工藝及裝飾工藝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六朝銅鏡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盞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鐵黑色,裏滿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淚痕。碗口釉呈醬色,口下漸為褐黑相間,近裏心為純黑色。釉中有絲狀黑褐色兔毛般結晶,俗稱「兔毫」。宋金時期,兔毫盞在我國很多地方如江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燒制,其中以建窯所燒「建盞」最為著名。
宋建窯黑釉兔毫盞
元代金飛天
元代時期,廣泛流行密宗,分藏密和漢密,藏傳密宗藝術中無飛天,漢傳密宗藝術中存留的飛天也不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畫在第三窟南壁和北壁《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圖上方兩角的四身飛天,北壁《觀音經變》圖上方兩身飛天造型較為完美。敦煌飛天,經歷了千餘年的歲月,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許多優美的形象,歡樂的境界,永恆的藝術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著人們。
元代金飛天
北涼沮渠安周造像碑
北涼隸書《沮渠安周造佛寺碑》又稱《沮渠安周造寺碑》、《沮渠安周造像記》,夏侯粲撰文,存二十二行,行四十七字,北涼承平四年(445)刻。清光緒八年(1882)出土於今新疆吐魯番高昌故城,1902年,葛籣威德爾率領的德國第一次吐魯番探險隊從挖寶人手中購得並運到柏林,存於民俗學博物館。此碑出土時即殘,在運往柏林途中又不幸斷裂為二,二戰之後不知去向。
北涼沮渠安周造像碑
文章出處:文物寶庫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