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書變佛的軼事——北京雍和宮中三世佛熔鑄溯源

由書變佛的軼事——北京雍和宮中三世佛熔鑄溯源

雍和宮被中外旅遊者譽為網紅打卡地的北京雍和宮,除了一年一度的打鬼日,每年還有兩天是最熱鬧的日子,一天是農曆臘月初八——舍粥日,另一天就是農曆大年初一——磕頭燒香日。人們紛紛用喝粥、燒頭香的形式,祈福來年的好運、家人的安康、事業的興旺、財運的到來,但真正的佛教文化內涵卻大都被人們所忽略。

gong1

這座毗鄰北京孔廟與國子監的雍和宮,是我國漢族地區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藏傳佛教皇家寺院。它最早是明代內監的官房,清初時由朝廷的內務府管理和使用,當過庫房、養過駱駝,故又稱駝館。康熙三十三年(1694)此地被營建為皇四子胤禛府邸,時稱貝勒府。1709年隨着胤禛被晉封為和碩雍親王,遂把貝勒府擴建為雍親王府。雍正登基皇位後,王府一度遭到閒置。雍正三年(1725),下旨將原王府升為行宮,更名為雍和宮。1735年10月雍正帝在圓明園駕崩,因停靈之所的故宮壽皇殿此時正在大修,其梓宮就改在雍和宮永佑殿停放。這個決定一出幾乎是在一夜之間,雍和宮各個殿堂的琉璃瓦頂,就從綠色換成了黃色。乾隆繼位後,出於「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的政治需要,根據「凡先皇帝臨禦興居之所,多尊為佛地」的慣例,於乾隆九年(1744)正式將雍和宮改為藏傳佛教格魯派上院,同時設立京師喇嘛印務處,設置領雍和宮事務大臣,由親王中選派,雍和宮的政治宗教地位由此奠定。

雍和宮在宮改廟過程中,將原雍親王府中的正殿銀安殿,改造成雍和宮殿(即大雄寶殿)。殿內正中供奉有高近2米的銅鍍金3尊主尊,它們依次為西邊的燃燈佛,又稱定光佛,屬於過去佛;正中的為釋迦牟尼佛,是現在佛;最東邊的是彌勒佛,也叫慈氏菩薩,為未來佛。此3尊像因是以時間順序排列,故又被稱為三世佛。殿內兩側山牆處還供奉有18尊羅漢像,為東晉時流傳下來的幹漆夾苧脫胎工藝製作。其工藝繁縟,造型灑脫,為北京地區僅存的乾隆時期幹漆夾苧造像,實屬難得。故此殿成為雍和宮中被信眾最推崇禮拜的殿堂。

罕為人知的是,殿內所供奉的三世佛像,是用康熙時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的銅活字板熔鑄而成。書如何就變成佛了呢?有什麼內情?

要說清楚這化字為佛的事,就要先搞清楚《古今圖書集成》和銅活字的來歷。明代中期,銅活字在今江蘇的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其制法是先用黃楊木刻字,翻成砂模,再注入銅液成字。清代銅活字印刷受到明代影響很大,它繼承使用銅活字排版刊印,康熙朝時宮廷中鑄造了一大批銅活字,約有25.35萬枚之多。康熙晚年用其刊印了天文書《星曆考原》,音樂書《律呂正義》,數學書《數理精蘊》,但最為著名的當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該書由康熙朝福州人陳夢雷等編撰,耗時20餘年,「目營手檢,無間晨夕」,完成了《圖書彙編》的初稿。又用了近5年的時間,僱人抄寫,至1706年繕寫完成,進呈康熙審閱,康熙帝賜名《古今圖書集成》。

gong3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gong4

清代的銅活字實物樣品

此書於雍正三年十二月正式定稿,它是一部篇幅巨大的百科全書,共有一萬卷,分為六篇三十二典。該書用大小兩號字體排印,大字為正文,小字是注解,銅字鐫刻工整,字體端正秀麗,裝潢精美,版式齊整,刷印清晰。所附各圖均為木刻版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堪稱中華文化中的瑰寶。

《古今圖書集成》共印了64部,是中國印刷史上最大的一次銅活字印刷工程,在我國印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但保存至今僅存有10餘部。清朝廷用這批銅活字印刷完《古今圖書集成》、《律呂正義》、《數理精蘊》等書籍後,莊親王允祿奏議:「今若仍用銅字,所費工價較之刊刻木版所差無多,究不能垂諸永久。」建議將《禦制律曆淵源》等用木版刷印。這以後的銅活字本內府書籍就日益減少,而這批銅活字也就被收貯起來,由武英殿的「銅字館」移交給了「銅字形檔」管理。

gongfu1

三世佛之燃燈佛(過去佛)

gongfu2

三世佛之釋迦牟尼(現在佛)

 gongfu3

三世佛之彌勒佛(未來佛)

清高宗乾隆在《禦制詩四集》卷二十二「題武英殿聚珍版十韻有序」,有詩句云:「毀銅惜悔彼,刊木此慚予。」在「毀銅」一詞下注:「康熙年間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刻銅字為活版,排印蕆工。貯之武英殿,歷年既久,銅字或被竊缺少,司事者懼幹咎。適值乾隆初年京師錢貴,遂請毀銅字供鑄,從之。」根據軍機處的檔案,乾隆九年,雍和宮宮改廟後,需要大量製作佛像,經和親王弘晝奏請,乾隆帝准允將貯存在銅字形檔用於刷印《古今圖書集成》等內府書籍的銅活字版交鑄爐處銷毀,同年裁撤銅字作。乾隆十年(1745),鑄爐處將銅活字板全部銷毀用於鑄造雍和宮的三世佛。乾隆十二年三世佛鑄造完成交付給雍和宮大殿。至此,「由書變佛」一事才真正塵埃落定。(摘編)

文章來源:《收藏家》202106期《由書變佛的軼事——雍和宮中三世佛溯源》作者:范林林 責任編輯:秦佳

(文中所用照片大部分由北京雍和宮管理處提供攝影王迪)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