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幟插城扉,東君整駕歸。
泥新巢燕鬧,花盡蜜蜂稀。
槐柳陰初密,簾櫳暑尚微。
日斜湯沐罷,熟練試單衣。
-《立夏》陸游
「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夏標示著正式進入夏天,氣溫明顯升高,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另外,立夏後正式進入雨季,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農作物的濕害,還會引起多種農產病害的流行,例如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下引起的炭疽病、立枯病。對於農耕社會來說,需要多加注意氣候的變化。
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古代天子率百官迎夏於南郊,並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珮,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裡「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到明代民間始有嘗新風俗,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習俗。江浙一帶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腳筍、五虎丹、三兩半等「吃補食」的飲食風俗;雲南宣威地區則有大門插皂莢枝、紅花以壓崇,圍灰牆腳以避蛇之俗。中國部分少數民族亦有過立夏節的習俗。
養生
傳統中醫認為,「暑易傷氣」,「暑易入心」。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重點關注心臟。心為陽髒,主陽氣。心臟的陽氣能推動血液循環,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初夏之時,氣血易滯,血脈易阻,每天清晨可吃少許蔥頭,喝少量的酒,促使氣血流通,心脈無阻,便可預防心病發生。
立夏之後,天氣逐漸轉熱,飲食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大魚大肉和油膩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立夏以後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養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製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起到強心的作用。平時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B、C的吸取,能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
同時,值此時節,人們要重視精神的調養,加強對心臟的保養,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識地進行精神調養,保持神清氣和、心情愉快的狀態,切忌大悲大喜,以免傷心、傷身、傷神。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5月5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