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物腐蟲生

物腐蟲生

這句成語的原型來自《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意思就是所有事物的發生,都是由其內在的原因驅使。而宋代大文豪蘇軾的《范增論》則進一步解釋這句話的意思。

秦末群雄競起、楚漢相爭。范增是楚國貴族項梁的謀士。項梁戰死後,他侄子項羽接管帥印,領導抗秦起義軍。范增也成為項羽的首席謀臣幕僚,多次為項羽出謀劃策,協助項羽取得了諸侯的領導權,項羽並尊他為「亞父」。而在項羽進入關中後,范增多次警告要盡快剷除野心勃勃的劉邦,並設計在鴻門宴上藉機刺殺。但是卻因為項伯從中干擾以及項羽的優柔寡斷,放走了劉邦。范增氣憤地說:「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而劉邦則因為感到范增會威脅到自己的大業,因此離間項羽和范增。項羽果然中了劉邦的計,漸漸疏遠范增,范增憤而離開項羽,不久便病死。

但是蘇軾在《范增論》中談論到此事,卻認為項羽早就對范增有猜忌之心。范增是提出擁護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的人,也是因為這個舉動令項氏一族的起義軍備受尊崇。但是當項羽發動對宋義的兵變,無視懷王的權威時,項羽必然對范增擁立懷王的舉動有了猜疑。所以蘇軾認為並不是劉邦唆擺,才令項羽猜忌范增,而是本來項羽就有所猜忌,才令他藉劉邦的話語對范增發難。

所以《范增論》中:「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人必先疑也,而後饞人之。」意思是說:一件物體一定是先腐爛了,然後才生出蟲來;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先有了疑心,才會聽信關於他的謠言和譭謗。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4月28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