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機心,大家都知道是指一個人行事好以功利為先,或者為人充滿算計。但是大家知道這個日常詞彙原來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但是到底什麼是機心呢?
現在說起「機」,大家可能會想起手機、耳機、電視機這類依靠運作的機械,這些機械為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不少方便。古人也覺得善用機械是進步的表現,《莊子》〈外篇‧天運‧漢陰丈人〉中就有這樣的一個寓言故事。
話說子貢從楚國返回晉國的途中,經過漢水南岸,偶遇一位老人家在澆菜。只見老者抱起陶瓮,到井口裝滿井水,然後抱着陶瓮將水倒在菜上。子貢見狀就上去幫忙,然後建議到:「我給您推薦一種機械,一天可以澆百區之田,又省力又高效。」老者於是問道:「那是什麼?」子貢說:「就是將木頭鑿成汲水的機械,後重前輕,一俯一仰之間就能抽水上來,這種機械叫做槔。」老者聽聞後隨後笑道:「我聽我的老師說,用機械是為了行投機取巧之事,有投機取巧的事必然有投機取巧心。投機取巧的念頭存於胸中,就純潔不再具備,純潔不再具備,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能得道的。我不是不知道這種機器,是羞於用它而不用啊。」
大家看到這裡或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台機械就引來如此的長篇大論。說到底就是怎麼行為才能符合「道」。老人認為機械固然可以省卻時間,但是這樣卻會培養出做事投機取巧的心態,這種心態就會令人浮躁不安,再也無法感知何為自然。老人認為保全良好的心態就是保全道德,遠離機巧、返璞歸真才能真正成就大道。不然,個個心浮氣躁,都會去鑽營投機。其實莊子一直主張不以人勝天,摒棄一切人為的矯揉造作,讓一切順乎自然。就如上古時代的人,雖然沒有什麼禮法、沒有什麼機械,但是卻能夠按照他們的本心行事。不過隨著文明越來越發達,現代人還能做到沒有「機心」嗎?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8月19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