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在水底300年的明祖陵

在水底300年的明祖陵

江蘇洪澤湖有一座規模宏偉、氣勢不凡的王陵,它就是被稱為「明代第一陵」的明祖陵。這座陵墓是朱元璋登上帝位後,尊奉自己祖先的,他不僅把自己的高祖朱百六尊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尊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尊為裕皇帝,還把為他們修建王陵修成了明代的第一陵,可謂孝心可鑒。

這座明祖陵從洪武十九年(1386年)開始修建,一直到永樂十一年(1413年)才完成,前後歷時30年,祖陵神道全長250多公尺,兩側立望柱二對,石像生19對,並有祭田149頃。陵園總平面呈長方形,築有城牆三重:外為土城,周長3公里;中為磚城,周長1.1公里;內為皇城,建有正殿、縣服殿、神廚、齋房、庫房、宰牲亭、玉帶橋等。其工程之大、營建時間之長、體制之宏偉、建造之精良,不愧是「明代第一陵」了。

但是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由於治水無方,黃淮河河道開始紊亂,洪水肆虐,位於淮河中下游的祖陵不斷有水患的危險。到了萬曆年間,工部尚書潘季馴提出了「蓄清刷黃」方法,主張「以河治河,以水攻沙」,其理論依據是「水分則勢緩,勢緩則沙停,沙停則河飽,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見其高。水合則勢猛,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尋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見其卑。築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於兩旁,則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勢。此合之所以愈以分也」。可以說,這個方略有一定的合理性,得到了明神宗的認可,就讓他著手開始了。

但世事難料,淮河難以抵擋水勢洶湧的黃河,不僅淮水無力沖刷河沙,還使得黃河水倒灌淮河,導致淮河入海口泥沙淤積,河床抬髙,再加上為了束水攻沙而築高的河堤,淮水更加氾濫,水患頻仍。不但水災沒有平定,明祖陵也因而不幸沉沒水底了。直到1963年,洪澤湖遇到了特大乾旱,水位下降到了歷史最低點,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考古專家才終於找到明祖陵,此時,距明祖陵酣睡水底已將近300年了。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10月1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