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一語為重百金輕

一語為重百金輕

北宋的王安石有詩《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語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希望藉此詩回應當時非難和指責他推動變法的人。

宋神宗時期,為改變國家積弱積貧的局面,宋神宗起用王安石進行變法,自熙寧二年開始到元豐八年結束,亦稱「熙寧變法」。王安石認為當時國家生產力太弱,豪強兼併土地問題相當嚴重,百姓背負沉重的傜賦。國家必須改變當前的制度,於是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如均輸法、青苗法、保甲法、方田均稅法等等。

但是這次變法,嚴重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不少保守的大臣都反對變法。所以在變法不足一年,擁護和反對兩個黨派就產生了激烈的辯論和鬥爭,但是在神宗的支持下,各項法令紛紛推行。為了批判變法,當時反對變法的大臣借意指責商鞅,指出商鞅的法令是「刻薄寡恩」。為了回應這些人,文學造詣十分了得的王安石回以《商鞅》一詩,鼓勵支持變法的黨人要學習商鞅言出必行,不怕險阻推行變法。同時也表明自己推行變法的決心就好比商鞅一般。當時王安石更有「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之言。

只可惜,王安石不同於商鞅的是,當時統治層沒有堅決變法的決心。商鞅變法不但得到秦孝公支持,當時秦國的統治層都相當支持,所以即便商鞅死後他的法令依然繼續執行。反觀熙寧變法,由於保守勢力長期反對,就連宋神宗都曾動搖。元豐八年,宋神宗病逝,繼位的哲宗起用反對變法的司馬光執政,盡廢新法。更因此引發支持和反對新法的大臣之間的黨爭。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5月26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