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清明知多少

清明知多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

作為二十四節氣的清明,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工作提供了時間表。每年到了清明時節,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紛紛的細雨,加上淡淡的憂傷,這便是清明模糊的面貌。其實,即使沒有雨,清明節的悲傷氛圍還是揮之不去的。而清明之所以讓行人斷魂,肯定和掃墓脫不了關係。那麼,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是從何而來的呢?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最初的節慶形式是與掃墓無關的。在中國古代,只有貴族死後才能享有墓葬的待遇,老百姓是沒有墓的。後來,隨著社會的變遷,等級制度不再那麼嚴苛,普通百姓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墓地,但那時只能叫「墳」。貴族在清明節進行墓祭,而百姓只能舉行家祭。這個習俗漸漸流傳開來,並定期在清明節舉行,清明節漸漸成了掃墓祭祖的節日。

清明時節,天氣本身就陰冷潮濕,加上掃墓祭祖的習俗,讓這個本就沉重的節日顯得有些陰森森的。其實,清明節給人的這種感覺不僅因為它的氣候和習俗,還跟天象、曆法有關。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清明節、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初一是為三大鬼節。在這些日子裡,百鬼出沒,陰森無比。為了避免被惡鬼侵擾傷害,人們就想出了一個「插柳驅鬼」的辦法。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驅鬼」之所以「插柳」是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菩薩就是以柳枝沾水來普度眾生的。所以,大家就認為柳枝可以驅鬼,因而稱柳樹為「鬼怖木」。

都說「無心插柳柳成蔭」,就算這柳樹不能驅鬼,在這個溫暖濕潤的季節插一株柳枝,也算是給綠化出一份力了。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4月5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