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清明前掛金錢,清明後掛銅錢

清明前掛金錢,清明後掛銅錢

清人李光庭的《鄉言解頤》和王有光的《吳下諺聯》都有收錄這條諺語。乍聽之下,還以為古人在清明節前要掛金做的錢幣,過了清明就要掛銅做的錢幣。其實並不是這個意思。這句諺語是指清明節前後掛錢這個舉動就能看出人們的孝心,清明節前掛錢就比金子一般珍貴,清明節後才掛就不過是普通的銅錢。那麼,什麼是掛錢呢?

中國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祭祀活動,古人認為不祭祖就是不孝的表現,所以各地都十分重視清明節,並發展出不同的祭祀儀式。在吳越一帶,清明節前就可以開始祭祀。依據習俗,祭祀有幾個重要的環節,包括掃墓、拜祭、培土、標墓。

掃墓,就是要將墓園打掃乾淨,除去雜草雜物等;其次就是祭祀,將帶來的香燭冥錢、鮮花果品等祭祀擺放在墓前,並要奠酒寓意向先人敬酒;同時也要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因為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護神;然後為墳墓培上新土,就是向墓地上堆上一堆新的土,寓意修整墓地。

完成這些步驟後,就要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並且要在墳墓上掛錢,也就是將白紙折好理順,用竹竿或木棒系好插在墳上正中的凸出位置,以顯示此墳尚有後人,此稱為「標墓」。完成這些步驟後,就要叩頭行禮祭拜,然後就可以離開。吳越一帶的清明祭拜儀式可以早在清明節前十天左右開始,所以如果在清明節前完成祭拜,顯示族中子弟頗有孝心,這也是這句諺語的意思。不過,祭祀先人最重要的還是心意,而不是一些祭祀的儀式。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5月13日,現為刪節版。

Image